马太福音里的圣诞节

      马太福音里的圣诞节无评论

公元四世纪初叶以来,圣诞节成为人类生活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圣诞并没有。换句话说,没有人怀疑圣诞节的真实,但相信圣诞,相信童女怀孕、道成肉身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人类精神史上一个充满悖谬的现象,但它恰恰是人类精神的表症。这种悖谬不是“启蒙”之后的人类才有的,今天我们要借着马太福音——而不是路加福音——返回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将会发现,面对圣诞,人类的反应从始至今,没有什么不同。千百年来,圣诞树不断在灯火辉煌中登堂入室,但那位婴儿从来离开过“马槽”。

马太福音第一章1-17节将人类历史以特别的方式浓缩在那里,无数个王朝如烟云过眼,然而没有义人,没有救主。但在这生生不息的历史延续中,希望从未断绝。一种超越的力量在历史中执行着自己的意志,直到圣诞这一天重新在选民的血脉中开天辟地。圣经的历史观不仅赋予时间一个箭头,连接着创世和末世,而且赋予历史一个中心。这是一种十字架式的历史模型,太1-17构成一个横向的坐标,一个平面的人类历史沿革,代表着基督的人性及其渊源;然后太1:18-25自上而下切入历史,定义了基督的神性。圣诞位于世界和天国的“十字路口”。当然。这个“十字路口”也有平面上的意义,太1-17四位外邦女性和他们的男人形成此岸世界的十字,最后一组是马利亚和约瑟。基督位于这立体十字的中心。“他在道旁高处的顶上,在十字路口站立”(箴8:2)。他从那里将世界卷入福音史:“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太22:9)

圣诞是历史的中心,或者说是神在基督里重新创造世界。事实上不仅是约翰福音在重写创世纪,马太福音更是如此。太1:18: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降生”这个词在希腊文中与“创世纪”(GENESIS)是一个词。马利亚怀孕是从圣灵来的,这使人重新看见“圣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约翰见证说,耶稣就是这生命的光。不仅如此,马太福音1:18特意复制了创世纪5:1的叙事结构:“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而且马太福音的创造同样从一个家庭开始,亚当和夏娃,如今变成了约瑟和马利亚。家在创世纪中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创造之工围绕男人和女人逐步完成的;而在福音书里面,这个被败坏的中心重新成为神工作的起点。在创世纪中,男人和女人的世界里有一个安息日,有两棵树,这是属于神的,神将宇宙和乐园全给了人:在马太福音中,属于神的是马槽和十字架。马槽是人在世界给神的安息地,随后人将两棵树做成十字架将神挂在那里,还有荆棘做成的“冠冕”(创3:18“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

圣诞从开始就包含着对人的道德挑战和宗教否定。今天人类不相信圣诞的真实性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更是第一个圣诞节马利亚和约瑟的景况——罪割断了人与神的联系,神到自己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认识祂。马太福音第二章告诉我们,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而且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仿佛一位外星敌人降临了,世界形成一个联盟,集中了所有的精锐和弹药。钉死基督是人类几大文明的合作:“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用希腊罗马希伯来的文字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路23:38)。汉字不甘落后,在手够得着的世代通过一系列的教案补充一些民族主义的愉快的石头。

但我们不要特别责备希律们,因为“道成肉身”的消息更让马利亚和约瑟不安。当这个信息第一次临到他们的时候,恐惧战兢几乎是“人类理性”非常本能的反应。马利亚和约瑟的第一反应代表了我们人类。我们按我们的理性和经验,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拒绝圣诞的真实性。“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按人的知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圣诞是否可能,从来也没有按人的知识,或在乎人的知识。圣诞是按神的计划“独立”地降临的。圣诞是神单方面的作为,一个根本不需要征求人的意见的完全的神迹。人的理性无法接受,因此福音借“天使、梦和星辰”进入心灵。神只是在这里宣告,神不屑向人论证圣诞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如经上所记,你责备人的时候,显为公义。被人议论的时候,可以得胜”(罗3:3-4)。圣诞节是神被人议论的时候,因此是神得胜的节日。

圣诞不仅不在乎人的意志,而且直接挑战人的意志——挑战并否定人对圣诞的一切否定。圣灵感孕首先粉碎了马利亚十几年的道德观念,这位蒙大恩的女子首先陷入道德困境。马利亚无疑是第一个对圣诞说不的人。“LET IT BE”是在神宣告后发生的。当然,最大的挑战是给约瑟的。马利亚“无中生有”的消息粉碎了这个男人一切的梦想。马太福音1:19说:“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圣诞首先挑战这位“义人”。人的义在圣诞面前进退维谷,狼狈不堪。这“义”首先是摩西的律法,马利亚“按律当斩”。其次,这义是个人尊严和社会舆论,按“理”马利亚当被羞辱以平民愤,以慰“我心”。最后,这义就是“良心”,这良心唯一的出路是“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这就是人类良心的最后出路和精神高度。没有什么东西真正的改变:马利亚仍然要被休掉,明明的羞辱“减刑”为暗暗的羞辱。圣诞裂天而来,法律、道德、良心、舆论,世界这四位王联合起来围剿受膏者,这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从来如此。然而,这世界的这些“王”,没有给人一条真正光明的道路。基督降生将世界的王照得走投无路。东方几位智者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寻找基督,因为这世界一切的意识形态已经失败了,黄金、乳香和没药,从伊甸犯罪后流放于东土自得其乐的“人类文化”或“文明”,只能归来葡伏于造物主的脚前。

让我们沿着马太的路线返回700多年以前的以赛亚时代。太1:22:“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23 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马太打开的是以赛亚书 7:14。那实际上是另外四个王的故事。亚兰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联合起来攻打犹太王亚哈斯,犹太王亚哈斯向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求救,代价是成为后者宗教和文化上的“儿子”。人类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认贼作父”的历史,换言之,就是将各样偶像当真理崇拜,而将儿女经火的历史。这偶像是什么呢?文化、宗教、哲学、假神、政治、金钱、爱情、肉体、道德、历史必然性、虚无……“人”围困在这四堵高墙之间,从未有过出路。“亚述”并不是拯救,每个方向都是失望和死亡。“真理是什么呢”?“神岂是真说”,怀疑主义作为世界最后的王,就这样将希律、彼拉多、大祭司和“人民”,将这些老面孔重新武装起来,围聚在圣诞四周,抵挡耶和华的受膏者。“将圣诞消灭在摇篮当中”,这对人类知识或人类历史来说,从来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和启蒙或科学、进步都无关。唯一有关的是“堕落的天使”。

这蒙昧是从“知识”来的,因此由来已久。“起源”理论追溯到伊甸园里分别善恶的树,因先祖吃了禁果从此人神阻隔。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也许我们借着圣诞的光可以重新寻找相关的启示。我们先看堕落后神对女人的审判。创3:16:“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rule over)。”然后创4:1:“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同房”在希伯来文中,就是knowledge,或者knowing。亚当know了夏娃,乃是“你怀胎的苦楚”和“丈夫必管辖你”预言的应验之一。Know因此拥有“管辖”(rule over)方面的意义,代表着一种秩序。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事实上确立了关于善恶的排他的管辖权,它并非说人不可以知道善恶,因为人有神的形象,自然应该知道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但人不可以rule over善恶。人类历史一切的灾难,都是从人,或某些人,或这世界的王,rule over善恶造成的。人取代神成为善恶的排他统治者,按这一“善恶标准”,圣诞自然被否定掉,神和邻居都被否定。然而,圣诞的到来恰恰是要否定这样的否定。罪的起源是人颠倒了善恶的神圣秩序:人本应被善恶标准统治,却统治着善恶标准。就这样罪进入世界,而罪的代价就是死。而战胜这死的道路就是神的儿子进入世界付出死的代价,从圣诞开始重现智慧树下的形象。圣诞带来一位救主,一位“木工”,他来到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钉在木头上,挂在那棵树上或重新创造了智慧树,因为祂就是智慧,只有祂才是智慧。祂所印在时空中的十字,既是新的智慧树,也是新的生命树。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是重开乐园的门。

洪水已经覆盖了伊甸,连同那里的树木也化作了中东黑色的液体燃料。天路确实已经断绝。创世纪3:15启示人类等候“女人的后裔”,但这不是最早关于圣诞的预言。创2:17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句话不仅意味着犯罪的人类普遍拘禁于死亡之下,更预备了一位必定死的代死者。要有一位必定死在“树”上,祂以“女人的后裔”的形式进入世界,借着祂雅各的天梯上有天使重新上上下下。

雅各只是梦见了这条道路,而耶稣就是这道路。于是拉结死掉的地方成了马利亚分勉的地方。在上面提到的四王战争中,犹大和以色列共同的祖先是雅各。雅各和亚兰的共同祖先是闪。雅各、亚兰和亚述的共同祖先是诺亚。人类的悲惨状况告诉我们,大洪水后的人类重新败坏了,诺亚的后裔在审判中继续失丧。于是拯救需要返回洪水之前,要重新创造一个亚当,用女人的后裔取代诺亚的后裔。马太福音1:24-25:“约瑟醒了,起来,就遵着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有古卷作等她生了头胎的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耶稣。”约瑟醒了,起来——是神使这新的雅各灵魂苏醒;这醒过来的人“把妻子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马利亚不再是拉结,历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换到创世纪的场景,约瑟没有和马利亚同房,就是说约瑟没有Know马利亚。圣诞在这种意义上更是创世纪,天国或乐园在基督里一起进入世界。

然而神在基督里重新创造世界,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意味着要把世界改造成天国。耶稣从来不想在世界创造一个尘世天国,圣诞节那个繁花似锦商气弥漫的世界,从来不是基督的世界。太1:21这样定义耶稣的工作或神的国度:“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圣诞是这样历史的起头:“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首先看主语,是“他”。在希腊文中,这个“他”最好的翻译是“He Himself”,这个拯救者是排他的,圣诞也要重申神对善恶的垄断权。他排除了所有的“王”和人的“义”以及人的知识承担“耶稣”(神拯救)的任何可能性。事实上,圣诞,或这个“He Himself”,一方面彻底否定了人的自我拯救,使一切气功状态成为迷信或临床对象;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对他人的拯救,祂在全地宣告了真正的自由,使一切救星人格显出盗贼本色,一切道德控告还原为魔鬼计谋,一切趋炎附势露出经济人和奴隶嘴脸。其次,我们看主动词“救”。圣诞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否定”,而在于拯救。或者说,圣诞要在否定的基础上实施拯救,这就是“悔改-重生”的福音,这就是神的爱了。世界的圣诞节充满了喜乐的气氛。确实,救主降临是大好的消息,是真正的福音。然而,“第一个圣诞节”告诉我们,这喜乐是从否定意义上开始的,正如基督和祂的先锋以“悔改”为宣道的起头。悔改是痛苦的,是扎心的,但收获的是天国。当人第一次在圣诞和神相遇,首先接受的正是顺服的功课。没有这否定意义上的遭迹,没有这人和神的“两个世界的撞击”,圣诞节根本不是在欢迎人类的救主,而是庆祝人类自己继续在世界作王,继续Know each other,继续“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最后,我们看拯救的对象。神要拯救自己的百姓,因此基督徒并不是普救论者,尽管那种“人道主义”更讨人的喜欢。更重要的是,神拯救的方向是“罪”。一方面,不是他人的罪,而是人自己的罪;不是把我这个义人从“别的罪人”那里分别出来,好象世界就我出类拔萃,我若不能兼济天下,但至少也可独善其身。福音是把我从我的罪中拯救出来,如果说,“就是他”代表了世界的一切文化精神,“我就是那人!”则构成基督教伦理独一无二的特色。另一方面,是从罪中拯救,不是从政治、经济等困境中拯救,因此十字架的道理从根本上从来不是政治的道理,也不是经济的门路。这种清清楚楚的末世论关切,将一切半吊子神学和人的巴结宣告为伪。

救恩的道理临到这样的人类。这是一个天真无罪或自以为神的世界。对这样的世界来说,圣诞变得可笑和一厢情愿,因为无罪的“我”根本不需要拯救;优秀的我正在日理万机地拯救别人;我本来就是自由的,自由并不需要释放。他们认为把马利亚和她里面的生命接进家里的约瑟是愚蠢和可笑的。他们打算告诉约瑟,根据人自己的人生经验所能“知道”的关于马利亚的“性丑闻”。他们弃绝了圣洁公义的婴儿,反求一个“圣诞老人”给他们。原因和起初一样。然而什么是人的“自由”呢?人所谓的自由乃是指“习惯成自然”。没有人在罪面前是自由的,而罪的代价就是死。换句话说,没有人在死亡面前是自由的,人在死亡面前绝对的无能为力,绝对的处于奴役状态。圣经上最短的一句经文是:“耶稣哭了”。原因是,耶稣看见了人类面对这死亡之王的悲惨绝境。然而人不能理解耶稣的眼泪,因为我们已经无可奈何,然后心悦诚服地、“自由地”默认了死亡的绝对专制的统治。这正如一个在监狱里很久的人,会把监狱当成真正的家。从窗子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子是七步,这七步的“自由”“从来如此”,而且是“天赋自由”。人类的自由战士或民主斗士们,一切专制都让他们忍无可忍,然而死亡的专制却被人当真理接受,而否定这一极端专制主义而来的圣诞,却成了笑料。有一位传道人在一次精英聚会中读了这句“耶稣哭了”,结果人们都笑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快乐的跳蚤生活在自由的天地里。后来他们被抓起来放进一个瓶子里,并盖上了盖子。起初他们跳跃挣扎,但每次都撞得头破血流。久而久之,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只能安于瓶子里生活。千百年过去了,跳蚤们在瓶子里繁衍生活,他们早已经忘记了以前的自由,他们的天地就是这个瓶子,他们习惯了。而且他们很忙碌,包括推翻了很多腐败专横的跳蚤的统治。现在他们建立了“自由民主跳蚤共和国”。然而有一天,有人打开那盖子,说出来吧,给你们自由。跳蚤们哄堂大笑。很多在监狱了生活多年的犯人有一个共同的经验,他们觉得监狱才是自己的家。圣诞使这里的千家万户,或者说合城的人感到不安。人非常痛快地接受了死亡和永死的真实性,永在性,对原本的永生却不屑一顾。

圣诞要把这种生死观还原为乐园里的原初真相,耶穌来到世界并不是要带领人们颠覆政治专制,因为祂知道万人,知道人心里所存的;耶穌来是要同自己的代死战胜死亡对人的专制统治,而死亡是从人的罪来的。然而“习惯成自然”的人类对永生已经丧失了记忆能力和知觉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拯救不可能是任何人的工作,而是神独立的工作。没有人有能力、有资格参与拯救。全地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圣诞是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然而这创造根本不以人是否接受为前提,因为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的工作“突然”在“订婚之后结婚之前”进入你的生活,一个平平常常的人生因这样的“干扰”被从生死链条上解脱出来,从此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按马利亚和约瑟自己的义和自己的“命运”,他们不过是要“正常”倒毙在地球旷野上的万千夫妇之一而已,然而从圣诞开始,生命取代死亡,习惯变得不再自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神怎样拯救。从第一个圣诞节开始到今天,人类对神的工作充满了误解。人以为神要象这世界的王一样来拯救我们出离悲惨和贫困,然而神拯救世界唯一的道路是死亡。这世界对从马槽到十字架的道路目瞪口呆,没有一种宗教将真理这样启示给人类。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是用敬畏和感激的目光注释那位阻止用石头打死妓女的“人道主义者”耶稣,人却不明白耶稣这样做唯一的代价是自己代替妓女被石头打死。圣诞是什么,就是神代罪人死进入世界,并从另外一端复活“带领”人胜过世界的王——死亡。马太福音以这样的节奏铺开了神的工作,开篇是圣诞和洗礼,神进入世界,结局是圣餐和复活,神胜过世界,中间是耶稣的五场布道。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光弧,或者更是一个倒影在地球上的七色彩虹,只是雨水已经过去了,因为冬天已往,圣诞带来了百花开放的季节。

神就这样穿越了世界并否定的死亡。不是我们能穿越死亡的幽谷,在水面(审判和死亡)上行走的是神。是的,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大洪水一去不复返。圣诞是对审判的成全,耶稣进入世界在肉体中被列为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罪,因为罪不可能以罪来代赎,因此无罪的耶稣成为唯一的代罪羔羊。人类的一切自我拯救都是以一种罪取代另外一种罪,以一个罪人取代另外一个罪人。然而童女怀孕起初就是对罪的否定,而道成肉身最后在十字架上将罪克服,成就了人类堕落以来第一场属天的胜利。圣诞之前,人类所有的胜利都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失败,都是撒但的胜利,然而,圣诞开辟了新纪元。遗憾的是,习以为常以公元纪年的新人类,对这新世纪完全缺乏认知能力。战胜旧世界和死亡的不是刀剑和人的正义,乃是神的爱。圣诞就是神的爱。约一4:9-10说:“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我们为什么要否定圣诞的真实性呢?另外一个理由是这样:按人的知识,这样的爱是不可能的。然而恰恰是因为按人的知识这样的爱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爱要是唯一可能,就只能是从神来的。人都是往高处走,但神在爱中降卑进入世界。

正因为如此,第一个将圣诞的消息传给人类的不是人,而是天使。而今,我们更无需在圣诞的时候面对世界的圣诞节充满忧虑。圣诞有另外一个更伟大的应许,太1:23:“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童女怀孕生子是“必有”的,更奇妙的是,尽管很多世人不相信,但竟然是“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这也是必定有的。这个必定是起初“必定死”的最后结局。童女怀孕是第一个奇迹,而竟然有人相信则是第二个奇迹。必定死是一个奇迹,然而必定复活是更大的奇迹。这奇迹没有别的原因,乃是因为神与我们同在。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思想马利亚在马太福音里的沉默不语,因为神与她同在,神在天使、梦和星辰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在圣诞中让这对十几岁的年轻夫妇平安回家。约瑟和马利亚过了一个真正的圣诞节,而这一切是从“Behold!”这句“天外来客”,或者说神的介入开始的。

圣诞不是别的,就是神直接进入人的历史。神裂天而降不需要人颁发许可证或出生证。正相反,圣诞节上空传来神对人关于重生的呼唤:“大卫的子孙约瑟”!神的爱借着神的话语,在圣诞节进入每个人的历史。在平平淡淡、忙忙碌碌的圣诞节里,有一个来自另外世界的声音,突然在呼唤你的名字;这声音吩咐你思想你原来是谁,你在哪里,你往何处去,而发出这声音的是谁。你要遭遇天使的声音,你要看见明亮的星辰,你要在梦中醒来——“Behold!”这就是圣诞。

参考信息

▼Sacra Pagina Series volume1: The Gospel of Matthew. Dannel J. Harrington, ST, 1991. Matthew could ues jewish rhetoric and themes without explanation.P1. The “birth”, the  Greek word for  birth is “gebesis”.P34.  Jesus is a Greek form of the Hebrew name Yeshua or Yeshu, which are shortened forms of Joshua. The Hebrew root for “save” is YS’, which means “God saves”. He did not know her. “Knowledge”, Genesis2:17: 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Genesis3:16 Your desire will be for your husband, and he will rule over you。Genesis4:1Adam lay with (know) his wife Eve, and she became pregnant and gave birth to Cain。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Criag S. Keener,1999.

Matthew’s selection of this young couple as his Gospel’s first narrative protagonists is constant with Matthew’s confidence that young and obscure could effectively model Christian virtue.P88

▼Matthew, A Commentary on His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rt. Robert H. Gundry, 1982.

▼Discourses in Matthew: Jesus teaches the Church, David P. Scaer, 2004.

▼Matthew, A commentary Volum1, Frederick Dale Bruner,1987.

Mary’s pregnancy before marriage was humiliating to Joseph. Why should the Gospel begin in such a scandalous note? P24.From their sins: not from their political enemies. Not form sinners.

▼Concordia commentary, A Theological Exposition of Sacred Scripture Matthew,1:1-11:1. Jeffreg A. Gobbs.

1:2 He himself. Nominative. 21 times in Matthew, all having an emphatic functionP99.

▼The Good news According to Matthew, Eduard Schweizer, 1977.

▼The Gospel According t Matthew, Francis Wright Bears, 1817.

▼The Gospel of Matthew ,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John Nolland, 2005.

▼Luther’s Works Volume16 Lectures on Isaiah. Jarolou Pelikan and Hilton C. Osvald,1969.

Ahaz was the most ungodly of all…..Let him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all people in the world.P78-87.

▼St. Matthew,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Philip A. Micklem M.A., 1916.

▼Behold the King, A Study of Matthew, Standley D. Toussaint, 1980.

▼Matthew, A shorter Commentary, W.D. David and Dale C. Allison, 2004.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Edited by James Hastings M.A., D.D. VolumeII,1911 601-610.

▼The Anchor Bible: Matthew, W.F. Albright and C.S. Mann, 1971.

▼ The Anchor Bible:Isaiah1-39, Joseph Blenkinsopp 2000, P227-234.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in Ten Volumes. C.F.Kell and F. Delitzesh, 1975. P206-228.

(2007年圣诞前夕在多仑多的一次证道)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