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 第十课:论无知(加3:1-5)

      加拉太书 第十课:论无知(加3:1-5)无评论

1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2 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3 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4 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5 那赐给你们圣灵,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

在注释加拉太书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感动想与诸位分享:每一课我都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下一课的经文可以回答的。上一课在一间教会就有弟兄再次提出“农村老太太更属灵”那个“老Y常谈”。这个问题包含着这样一种神学:真理知识和圣灵同在之间存在一种张力。今天,我们就可以藉着加拉太书3:1-5来进一步寻找答案。事实上目前福音所面对的困扰来自左右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极端灵恩运动,它疏远圣经或蔑视真理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成功神学,用人的道理和知识取代或更改神的真理。事实上,这两种神学互相支援,极端灵恩运动并不是圣灵的工作,不过是一种极端的人的知识而已。与此同时,律法主义在这两种神学思想中汲取力量,把“属灵”或“成功”归因于人行律法所赢得的报偿。律法主义后来居上,使今天的教会面对三种神学的威胁。这三种神学的共性是用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并通过对邻居或他人属灵生命的否定与控告来高扬自己,结局就是用自义取代恩典。今天保罗要告诉我们,造成诸上福音更改的真正原因是对真理的无知。

在加拉太书第一章、第二章里,保罗是用自己重生的经验来论证因信称义的真理,来批驳犹太律法主义。现在,保罗转向加拉太人自己的重生经验,希望他们诚实地反省自己的生命,能从中看见靠行为称义的神学是如何的不真实。然后保罗将纵深到旧约里,通过神一贯的启示来论证因信称义的道理,反驳“别的福音”。很多时候,我们盲从一种思潮,却忘记了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真实经验。今天,一些偏离就是因为大家互相说谎造成的,这种局面造成了属灵表演藉着互相欺骗和合伙装假占领了教会。这很像文革中的一幕:为了表现政治进步,不至于被人攻击为落后,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喜乐”和“痛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讨人的喜欢和群体的认同。长此以往形成很多“属灵的公式”和“谦卑的技巧”,在这样的“教会潜规则”里面,很多人失去了自我。保罗一句“合伙装假”把教会的一切堕落说穿了;一些崇拜、聚会或大会,在很多时候不过就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合伙装假”。但是,加拉太人并非合伙装假的受害者。他们并非无辜,他们也是假面舞会的主角之一。正如我们自己也是。不过有时候我们太投入了,装得太真了,把自己也感动了,以为都是真的。这在心理学上叫“自体中毒”。事实上,加拉太教会的问题是从雅各那里来的人与加拉太教会的人互相欺骗,尽管每个人重生都不是因行律法,而都是因为信基督称义;但是,他们就是要用这种完全违背自己生命真实的高调来互相捆绑。仿佛谁唱的越高,谁就越属灵。这就是“教会属灵竞赛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埋葬了人的基本诚实、尊严和很多竞争弱势者;更埋葬了基督的救恩。

因此,怎样让教会在神里面灵魂苏醒,成为他们自己,诚实面对自己与基督的关系,就是圣灵藉着保罗要解决的。加拉太书3:1-5这5节经文中保罗一连串提出了7个问题。7代表完全。一方面,这告诉我们假福音在真理上“完全”的无知。另一方面,神用这些问题找到我们,将圣灵的忧伤和神的爱完全向我们显明了。神要把我们拖到祂的脚前,要帮助我们;正如起初耶和华怎样用问题找到犯罪的亚当,追问他“你在哪里”。神要我们看见自己是怎样的无知,而神如不用这样急迫、连续的追问,我们根本不可能回头。也许我们可以藉着朋霍费尔(DietrichBonhoeffer,1906-1945)“论愚蠢”中的一些话认识一下自己的愚蠢,就知道神为什么要通过七次追问才能把我们唤醒——因为愚蠢根本不是人智力征服和辩论的对象,而是神怜悯和救赎的对象。这位神学家说:同蠢人谈话时你遇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大堆属灵口号或高调。在教会里“找不到本人”,除非圣灵挥动两刃的刀将那些面具刺透。这位牧师还说,“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所谓道德上的缺陷,就是愚蠢并非真的无知,乃是精明和装假。当“缺德”覆盖上属灵的光环,叫自己和他人都无法了解那是罪恶。所以朋霍费尔说:“蠢人不可能靠教育来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赎,此外别无他法。迄今为止,企图用理性论证去说服他,丝毫没有用处。……正如圣经所言: 对上帝的畏惧才是智慧的开端。”我曾经谈到过圣经中上帝的“罗嗦”或重复;今天,神的七次追问把神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在真理上的失丧,更完全地显明出来。因此有很多问题的弟兄姐妹有福了——上帝把这些问题放在我们里面,乃是要藉着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追问和解决,带领我们回归与长大。

一、第一节

1 Ὦἀνόητοι Γαλάται, τίςὑμᾶςἐβάσκανεν, οἷς κατ’ ὀφθαλμοὺςἸησοῦς Χριστὸς προεγράφη ἐν ὑμῖν ἐσταυρωμένος;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

现在让我们先进入这段经文。这句中译本的行文顺序与原文有一些出入,我们先参考一下KJV的译法:O foolish Galatians, who hath bewitched you,(that ye should not obey the truth,有的古抄本有这句,有的没有),before whose eyes Jesus Christ hath been evidently set forth, crucified among you?所以中文新译本尽量直译如下:“唉,无知的加拉太人哪!是谁迷惑了你们呢?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难道不是先前被描绘在你们眼前的吗?”当然,这个译法也不尽人意。比如,“描绘”一词与原意有些出入,这个问题我们后文再谈。另外,原文也没有这么多的问号。

Ὦ: ὦ,the interjection, O! 感叹。我们首先又一次遇到了一个“性情中人”的保罗;这一点正如保罗自己说的:“我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使徒行传14:15)。众所周知,目前教会的“属灵甲流”是:牧者要没有性情。最近还有一位姐妹对我说:有时候我无法把你归入牧者行列,觉得你还要磨练。我知道这样的声音是善意的。我就善意地告诉她:我当然需要磨练,但我这破瓦器放在神的手里,绝不放在人的手里。我为此常常求主,求祂不要把我磨练成“他们牧者”的形象,而是磨练成祂儿子的形象。祂儿子也是完全的人,而且会疲惫,会睡着了,会流泪,会说希律王那只狐狸,或说假冒为善的人你们有祸了。但“属灵的牧者”与“属灵的基督徒”已经不怎么说人话了,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和正常坦诚对话的能力。是的,我不是神;但我也不想属灵到“非人”的境界。没有人的性情的属灵牧者我原来是害怕,后来我看见他们就想笑,就像想起庄子“养浩然之气”的时候,我总看见他一手提着二锅头,一手提着裤子被尿所急的样子。所以对不起,我不做那种“我不是人,性情和你们不一样”的牧者或“木者”。他们是整个教会合伙装假运动的受害者和推动者。我不要磨成他们的形象,我求神改变他们的形象。因为那道理从来不是从圣经来的。圣经里的“信心英雄”没有一个人能符合这样的“属灵标准”。这个标准是从我们自己的传统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你要功成名就,凡事不要轻易表态,只有成熟到麻木不仁的境界,才可以内圣外王。儒教将这种功夫称为“权术”或“忍术”;宗教将之树立为“修行”或“修身养性”。这种传统被教会全面集成并发扬光大,形成今天教会属灵的主流表情。他拉诈尸了,追随亚伯拉罕从哈兰直到迦南。这种表情在真理上的怯懦和不正,一方面因教会丧失了真理上的依靠和勇敢而导致世俗化运动不断入侵教会的院墙,这是北美教会的当代史;另一方面,这一切造成了教会里因失去绝对标准而纷争不断,这是目前很多教会愁眉苦脸、分门结党的根源。

今天,没有一位“牧者”能写出《加拉太书》这样的教会书信;如果你这样写,缺乏基本的“牧者的心肠”、“不造就人”、“攻击教会”的“公议”将趁机泛滥成灾。圣灵常常忧伤,但领袖无动于衷。感谢主,这幅皮里阳秋、高深莫测、铁石心肠、不温不火、不慌不忙的表情,不是保罗的表情。不仅如此,一个为道迫切的门徒,必须是不顾性命的人(使徒行传15:26)。那些对福音真理问题采取迂回曲折、事不关己、置身事外、无动于衷,波澜不惊的态度的人,根本不是基督的门徒。圣经上说要把我们雕刻成合用的器皿,主要意思很简单:就是让我们被真理充满,为这道全然摆上——见证(μάρτυς,参考使徒行传1:8)的原意有殉道之意,可见一斑。所以保罗被神雕刻,不是要他自己怎样被人承认,而是让他“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哥林多前书9:23);“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使徒行传18:5)。但是,我们今天所谓“合用的器皿”,不是合主用的器皿,而是合人用的器皿。我们要把自己变成滚刀肉、万能胶,以便让所有人都喜欢,都夸我们,都来教会捐献。传道者没有了先知的棱角和使徒的个性,变得八面玲珑,我心即佛,千人一面。根本没有彼得和约翰的不同,也没有雅各和保罗的不同。这样的教会不可能赢得“耶路撒冷城墙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如此,这是一个“属灵机器人”统治的世代,他们和世界联合建造一座更狡猾的巴别之塔,为宣扬人自己的名。

另一方面,这个感叹词也用来唤起听众的注意。可参考使徒行传1:1;18:14;27:21;提摩太前书6:20等。这个字在新约第一次使用在马太福音15:28,“耶稣说,(嗳),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第二次在马太福音17:17,“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耶稣的这两次感叹都与人的“信心”有关。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保罗提醒加拉太人,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安提阿的事情也许听得加拉太人津津有味。或许还打算为“彼得们”代祷,甚至正“怀疑彼得们是否重生”;“我看彼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要让保罗这样属血气的人占领讲道台”、“保罗怎么如此论断人”之类的语重心长。正在如此属灵得忘情之时,圣灵呼召他们——你们就是那人(撒母耳记下12:7)。软弱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阅读圣经最基本的角色认同。所以请注意这段经文反复使用的人称代词“你们”(ὑμᾶς),和合本出现了11次之多(原文是10个)。这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圣灵这里讲的真理,不仅是对安提阿教会说的,更是对加拉太教会和蒙特利尔教会说的。我们就是那个你们,我们都在场,我们是这封书信的收信人。从安提阿到加拉太,从加拉太到蒙特利尔,正如传道书1:9所预言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段信息最扎心的用词就是“无知”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3节将集中加以讨论。我们现在看看“谁又迷惑你们了”一句。τίς,who, which, what,谁。这个“疑问代词”引出第一个问题。这个“谁”首先当然是指加拉太书1:7那些人。不过保罗在这里似乎有更深的用意,是提醒加拉太人假福音运动背后的黑暗势力。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基督徒的三角关系。我们是一极,对面是基督,旁边站着一个“谁”。上文我们谈到了基督徒里面的矛盾,现在我们看见,在外边,基督徒同样面对着世界和魔鬼的诱惑,这个诱惑的目的是叫我们偏离基督和祂十字架的真理。一方面,我们看见“谁”(τίς)与“你们”(ὑμᾶς)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看见“耶稣基督”(Ἰησοῦς Χριστὸς)与“你们”(ὑμῖν)的关系。基督徒不能骑墙,只能在这两组关系中选择一种。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迷惑”一字。ἐβάσκανεν,βασκαίνω(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1) to speak ill of one, to slander, traduce him;2) to bring evil on one by feigning praise or an evil eye;3) to charm, to bewitch。诱惑,这个字的含义很丰富:通过讨人喜欢的方式引人偏离真道。Ernest De Witt Burton 将之解释为“lead astray”;并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等人常在“to bewitch”意义上使用这个字。按这种理解,这个动词的主语常常可能是灵界的存在。Lightfoot查考当时的希腊文著述,并上溯到箴言书23:6来解释这个字,说这个字的含义是“fascinated”、“envy”;这个动词常带dative形式的名词,大意是,通过“悦人眼目”的方式引诱人。Jerome在注释这个字的时候说:被人诱惑,说明人很幼稚,是属灵的婴孩。这个字在新约里只出现过这一次。综合上述信息,这一幕显然是回应创世记3:1-5。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其中一一对应的用词。“谁”就是“蛇”。蛇诱惑人的方式就是“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这种诱惑曾“活画”在人的眼前;人犯罪后“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这是加拉太人合伙装假的真相。另一方面,耶稣为这罪挂在十字架上,为这堕落而死,并在复活中赐给人新的生命。愿我们知道,安提阿怎样,加拉太怎样;伊甸园也怎样,蒙特利尔也怎样。

合伙装假成了教会的中心。魔鬼把基督并祂钉十字架那真实的中心画面取代了;为了要成功,魔鬼就取悦人,让人的成功取代十字架。换句话说,那三大神学的本质是不看基督钉十字架。这也是一切异端的的根源,一切邪灵工作的中心。就是否认基督和他的道,否认十字架。他们要用人的表演,人的道理占领这个中心。“活画”一词是προεγράφη(προγράφω,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这个字首先是被动语态。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这个事件及其真理是启示性的,是神对人的寻找和启示,是神藉着传道者加给人的。προγράφω一字的含义比较丰富,有“提前写明”、“公开展示”、“写在头版头条”等含义。这也是一个合成字,字根分别是介词πρό(before)与γράφω(to write)。这个字也出现在罗马书15:4,以弗所书3:3以及犹大书1:4。Lightfoot在注解这个字的时候强调,基督是为我们“自古被定受刑罚的”;这种解释很可能受犹大书1:4的启发。用在这里,保罗是告诉加拉太人,耶稣已经为你们受了刑罚;因此你们本当不在律法之下了。有的抄本没有介词短语ἐν ὑμῖν。这个词组告诉我们,耶稣基督钉十字架是“在你们中间”,也是为“你们”。一方面,这是你们知道的事实;另一方面,这是给你们的恩典。因此我们的罪就在两方面,不承认事实,拒绝恩典。不仅如此,按“公开展示”、“写在头版头条”等含义,这个字也告诉我们,耶稣基督钉十字架是公开启示给人类的首要真理;一切其他信息都等而下之。这是教会真正的中心和房角石。这也是为什么保罗总是强调:“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哥林多前书2:2,又参见哥林多前书1:23等)。另外,“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必须藉着崇拜和聚会活画在所有人的眼前;否则,诱惑就会得胜。因此,那些不再传扬“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成功神学、灵恩运动和律法主义,已经是诱惑的一部分了。

短语οἷς κατ᾽ὀφθαλμοὺς,直译为:before whose eyes,意译为“在你们眼前”。中心事件是:耶稣基督钉十字架(Ἰησοῦς Χριστὸς ……ἐσταυρωμένος)动词分词ἐσταυρωμένος(σταυρόω,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耶稣基督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换句话说,耶稣已经死了,这也是对加拉太书2:21的再度回应。耶稣已经成了我们的罪,就把我们解放出来了。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加拉太人应该知道,σταυρόω一字,从荷马以降,就是指对犯人实施的那种最残忍的刑罚。而对罗马人来说,钉十字架是专用来对付反叛的奴隶和罪大恶极的罪犯的。保罗使用这个众所周知的词,就是告诉他的读者,耶稣代替了我们的死罪公开挂在那里,也将我们从律法之下的奴仆状态释放了。而“耶和华却喜悦将他压伤”(以赛亚书53:10),因此这是神的救赎计划——同样一位神不会“喜悦”另外一条称义的道路。不仅如此,这个完成时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受死,而且复活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继续靠行律法称义,就以为这个动词不应该是完成式,而是现在持续式——我们一直把耶稣挂在那里。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喜欢用空空的十字架代表基督徒的信仰,但不赞成教堂里到处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耶稣为我们死了,这是福音;但主已经复活了,这是福音的高峰,而且如今耶稣仍然活着,这是福音真正的根基。

二、第二节

2τοῦτο μόνον θέλω μαθεῖν ἀφ’ ὑμῶν, ἐξ ἔργων νόμου τὸ πνεῦμα ἐλάβετε ἢἐξ ἀκοῆς πίστεως;

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

第一节中保罗的问题是“谁”。现在,保罗将问题集中到一个核心事件,什么。换句话说,1节的问题是什么人,2节的问题是什么事。加拉太人问题种种,但保罗只抓住重点,只问“这一件”。τοῦτο μόνον,This only。正如我们以前曾强调过的,保罗并不关心加拉太人是否“属灵”等羊皮事件,只是关切真理问题。这一点与今天教会处理一些风波的姿态很不同。今天,当那里有了纷争,我们往往见猎心喜,要利用这件事情把双方都论断为不属灵,为在别人的不义上得荣耀。要做到这一点,就根本不关心最重要的真理问题,不关心那里是否真理上出了偏差,反关心人的“所谓道德状况”之假问题(除了神没有良善的)或人际关系;结果自己陷入新的不善,并将人际关系搞得更复杂。这种“小人兴致”不是保罗的。因为“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路加福音10:42)。这一件事情是保罗唯一真正“愿意”(θέλ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to will, have in mind, intend)追问或关心的。因为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真理的问题。如果在基本真理上不清楚,所谓属灵呀,生命呀,都与基督无关。只要真理清楚了,生命就有了真正的根基。“谁是坏人”在圣经面前是个假问题,因为圣经早就告诉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罪人。“我是好人”,“我比别人更有生命”,这更是一个假问题,除了“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基本悔改认罪能力以外,这句话只能是魔鬼的控告。因此基督徒要学会省略掉一切愚蠢或假问题、专注真理问题的智慧。

动词不定式μαθεῖν(μανθάνω,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finitive)修饰“愿意”,表示目的。μανθάνω的意思是to learn, be apprised,to find out,想知道,被告知等(参见使徒行传23:27;歌罗西书l:17)。首先,保罗的问题是给“你们”的(ἀφ’ ὑμῶν)。保罗直接问“你们”,而不是道听途说,向第三者求证。其次,保罗想知道什么问题呢?“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不过这个句子在希腊文里的结构值得一提。ἐξ ἔργων νόμου τὸ πνεῦμα ἐλάβετε ἢἐξ ἀκοῆς πίστεως。一一对应地直译,应该是:by the works of the law, the Spirit you received, or by the hearing of faith。可以将这个短语视为一个交叉结构,“受圣灵”是中心,前面的短语是“因行律法”,后面的短语是“因听信(福音)”——和合本用…标注在“福音”一词下面,表示原文没有这个字。事实上,保罗这里强调的重点就是:人受圣灵,是因律法行为,还是因为“听信”。动词“受”(圣灵)是λαμβάνω(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意思是“接受”。这种对比是典型的希伯来文风,我在谈到箴言书“所罗门的箴言”一部分的时候,曾讲过这个“十字路口”或“十字架道路”的隐喻;并且讲到了创世记第一章神“分别”的工作,及启示录最后四节经文的对比。我们必须在真理上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这正如保罗说的,“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因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们中间所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哥林多后书1:18-19)。换言之,我们必须在“行”和“听”构成的十字路口响应圣灵的呼召,择一而从。这道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这让人无法再继续装假。

圣灵一字是πνεῦμα,乃是指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如果说第1节中重点讲到了圣父将圣子压伤,现在则转向藉着基督的受死和复活,圣灵保惠师进入我们中间。不过这里与行为对应的不仅信心,还有“听”。“听”在这里是名词,ἀκοή的意思是1) the sense of hearing;2) the organ of hearing, the ear;3) the thing heard。或者说,这个字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是听,第二是所听到的。前者要求我们不停止聚会,去听道;后者要求讲道者必须讲道,使听众能领受到真正的福音。人是按所听到的福音获得重生的。这与“看人信主”的谬论完全不同。前文所谓“活画”,乃是指保罗等传道者藉着传道将基督钉十字架展示给人,而且是让人瞩目看基督。因此,任何看人的行为信基督的,都不是把信心建造在磐石上。一旦人软弱了,这样的信心就被绊倒了。另一方面,这个字也告诉我们人的存在本质: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也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路加福音4:4)。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聚会听道已经不耐烦了。他们不想再听了,这里面也有传道者的责任,因为传道的不再有能力传道,或者偏向传自己,使人厌烦。同样可能的是,人要行;他们不要听神说,他们要自己说;他们不再要与神交通,他们要彼此交通。这是一场要把传道和听道边缘化的运动,实质是人要取代神,是人而不是基督和祂的道成为聚会和崇拜的主角。我们可以诚实地环顾四周,不要查经只见个人见证、不要听道,只要行道的努力,已经开始强烈地摇动了教会。这样的神学永远是受欢迎的,因为人感觉自己很受重视。有时候,一些教会领袖为了“拉客”,主动把讲道时间均分给他要拉的人,以便让这些被重视的人可以常来教会,与他同门同党。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连道是什么都不清楚,你行的是什么道,你见证的是什么呢?正相反,一旦有了道,神的道有是带着能力的,你自然就行出来了。你要爱,你首先要有神的爱,首先被神爱。而神的爱就是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就是这真理。所以罗马书10:17清清楚楚地告诉整个教会:“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拒绝听道的运动有一个“属灵的旗帜”,就是主张圣灵的工作可以脱离道,脱离圣经。这绝对是魔鬼的欺骗。感谢主,在加拉太书3:1-5节中保罗三次提到圣灵,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圣灵与听信福音或道之间的关系:圣灵藉着我们听信福音住在我们里面;神的同在不是因为我们行律法。

基督徒的生命中心是两个,听道与传道。这分别对应着耶稣在马太福音呼召门徒的两句话:“来跟从我”(马太福音4:19)与“你们要去”(马太福音28:19)。一方面,没有“来”就不可能去。另一方面,耶稣说你们“去”主要就是去传福音,而不是去行律法或去行神迹。善行是为福音的见证,但福音本身比你的善行更有能力。不仅如此,是神的道或福音本身得人,不是你的善行得人;同时,就连你的善行,如果是属基督的,也一定是从听道来的,是以真理为根基的,与你的道德水平无关。没有真理根基的道德只是污秽的衣服,与基督信仰无关。在圣经中,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了(路加福音10:38-42)。“马大的烦躁”构成了现在很多神学共同的心理病症,这构成了马大对马利亚控告的理由。然而马大果真“行的好”吗?马大本是想讨人的喜欢,但神却“偏爱”马利亚。原因很简单,耶稣的话是拯救人的,人的行为无论怎样天花乱坠,都在神的审判之下。这一点并非鼓励基督徒不注意行为,而是让我们看见,没有听道信道根基的行为,不过是一种烦躁,是并不讨神喜悦的自私而已。马大不是不好,但不是上好。而若想通过行为讨神的喜悦,这本身已经不讨神的喜悦了。

三、第三节

3οὕτωςἀνόητοίἐστε; ἐναρξάμενοι πνεύματι νῦν σαρκὶἐπιτελεῖσθε;

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

我们还是通过英译本来了解一下这节经文的顺序:Are ye so foolish? having begun with Spirit, are you now finishing with flesh?我们因此很清楚地知道,中译本更改了原文的顺序。这节经文第一句是“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这句疑问将2节经文和3节经文紧密连接在一起。这节经文也包含一个对比,就是圣灵与肉身。这个对比与第2节经文中的对比存在一种交叉关系,就是“圣灵”呼应“听信”,而“肉身”呼应“行律法”。重点在圣灵的工作。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行为成义是属肉体的,代表人的一种情欲或骄傲。靠行为称义从根本上说是寻求人自己的荣耀:“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翰一书2:16)。这种情欲一旦得不到回应,就会变得烦躁,就会转去论断别人。通过这种进攻转移里面的不平。人可能不敢直接攻击上帝,就只能通过控告别人没有他行的好而发泄对上帝的不满。

保罗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也是给“你们”的——“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偏离的责任不能全部归给“谁”或魔鬼,“你们”自己也有责任,你们要认识自己是谁,认识自己错在哪里了。ἐστε,“你们是”,这是针对“你们”的。你们的根本问题是“无知”。οὕτωςἀνόητοίἐστε, Are you so foolish?这个句子本来在前面,和合本放在了这节经文的最后。我们注意,“无知”(ἀνόητοί)一词在这里被重复使用。这不仅表示强调,也表示进一步的解释。保罗在前面责备加拉太人“无知”,必须要给他们一个理由,否则真的就是不造就人了。οὕτως,so,这样地,这个字引出“无知”的实情。真正的基督徒并不惧怕责备,也不当抱怨责备,但那些没有理由的责备,实在令人厌烦。与此同时,不敢给出理由的责备,常常出于魔鬼的控告或人的诡诈与心虚。所以保罗的责备不仅是当面的,而且要给加拉太人一个“说法”。保罗也不是向第三人来责备加拉太人,而是直接责备加拉太人。这一点对今天教会的生活特别重要。我一直为第三者转述来的责备深感沮丧,我对那个第二者和第三者充满了同样的厌恶。愿圣灵的宝剑将教会里的第二者和第三者一同铲平,然后给信徒一个用爱心说诚实话的保罗。

无知: ἀνόητοι,ἀνόητος,“not understood, unintelligible;not understanding, unwise, foolish”;或者“lacking in the power of perception”。中译“无知的”很精确。这是一个合成词,由“无”(ἄλφα在名词前延伸之意)和“知”(νοέω,理性、知性、明白等意;参考约翰福音12:40;马太福音15:17等)两部分组成。这个词在新约里共出现过6次(路加福音24:25;罗马书1:14;加拉太书3:1;3:3;提摩太前书6:9;提多书3:3)。在福音书中,“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加福音24:25)。而提多书3:3这样说:“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或作阴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我们看见无知所结出的果子之一就是“常存恶毒(或作阴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

我在这里想重点讨论一些“无知神学”的问题。这是目前中国教会特别流行的反智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不以无知为罪,反以无知为属灵。这种神学常见的说法就是:你知道那么多圣经知识未必属灵,农村老太太(“我”躲在这个面具里面)比你更属灵”。这话迷惑了很多人,我将这种神学定义为“无知神学”。无知神学或“农村老太太主义”对真理的无知是:农村老太太属灵绝非因为她是农村老太太,而是因为她拥有了基督和祂的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思潮吸收了东方宗教关于无知就是最高智慧的妄语邪说,又吸收了灵恩派“圣灵的工作不指向基督、可以脱离圣经”等观念。但在根本上,乃是说谎,目的是为掩盖自己的无知和真理上的懒惰。这种高调代表一种更深刻的内疚、自卑或对真理的亏欠之感,但因转过身来控告真理知识就陷入更大的罪。

事实上,反智主义不是因为属灵,而是因为真理知识上的自卑。一个在神学装备上很有亏欠的人,一个对神学真理有装备的人充满嫉妒的人,更愿意鼓吹“属灵老太”的理论,一为控告别人,二为精神胜利或心理平衡。这种情绪对自卑者提供这样的安慰:你有真理知识,但我有圣灵。然而圣灵的工作是指向关于基督的知识。属灵的基本特征就是拥有属灵的知识;而真理的话语是带着能力的,可以使人活出基督的生命来。那些没有真理知识的属灵如果不是表演,也绝非出于基督的灵。那种所谓知识与属灵的二元对立,完全是一种虚构和诬告;背后则往往是像阴间一样残忍的嫉妒。有真理知识的人,和无知的人,本来同样在神面前都是蒙恩的罪人,用“有生命”去控告两造,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人可以幸免。无知的人一点儿也不比有知识的人更有生命和属灵。相反,住在神的话语里的人更可能是基督的真门徒(约翰福音8:31-32)。

如果我们诚实地考察圣经,就会非常震撼地发现,现在流行的无知神学是怎样与神的话语针锋相对。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圣父上帝与真理知识的关系。箴言1:7:“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基督教的上帝绝非反智主义者的上帝。相反,无知在神面前是一种罪。箴言1:22,“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箴言1:29,“因为你们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何西阿书4:6,“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在这种意义上,无知就是恨神。就是背叛了神的形象,与动物一样。约伯记11:12说,“空虚的人却毫无知识。人生在世好像野驴的驹子”。以赛亚书56:10-11说:“他看守的人是瞎眼的,都没有知识,都是哑吧狗,不能叫唤。但知作梦,躺卧,贪睡;这些狗贪食,不知饱足。这些牧人不能明白,各人偏行己路,各从各方求自己的利益。”“各人都成了畜类,毫无知识。各银匠都因他的偶像羞愧。他所铸的偶像本是虚假的,其中并无气息”(耶利米书51:17a)。所以神对自己的儿女说:“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稳,有丰盛的救恩,并智慧,和知识。你以敬畏耶和华为至宝”(以赛亚书33:6);“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传道书2:26a)。“谋略和知识的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吗?”(箴言22:20)。当然,整本旧约讲的知识都是指向基督的。箴言11:9,“不虔敬的人用口败坏邻舍。义人却因知识得救”。我们是因基督得救。箴言23:12,“你要留心领受训诲。侧耳听从知识的言语”,我们信基督就是要领受祂的道。“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传道书7:12)。圣灵告诉我们,这智慧就是基督。“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24b);因为“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歌罗西书2:3)。所以耶稣向天父这样指责无知者,“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路加福音11:52)。最后我们看看圣灵怎样将知识浇灌给我们。出埃及记31:3,“我也以我的灵充满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聪明,有知识,能作各样的工”。箴言2:10,“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所以基督徒所求的不是无知,而是“求你将精明和知识赐给我”(诗篇119:66);所以使徒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腓立比书1:9)。现在我们看看什么叫“有生命”,歌罗西书3:10,重生的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哥林多前书1:5);彼得后书3:18,“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当然,圣经所讲的知识是“真知识”(罗马书10:2),是福音的真理,而不是目前神学所附庸的世俗知识。“学历”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假知识和世俗小学的道理,无知神学不过是世俗小学的道理之一而已。无知是智力应用的失败,是对神的智慧接受能力的丧失。这种挫折感会变形。也就是说,无知会转向对知识的痛恨与反讽,并用律法主义或人的爱心等标签来控告传道者、听道者的“生命”。这是马大对马利亚的指控。这是无知神学的攻击性人格。圣经的真理是,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不是有了律法或人的爱心就有了生命。不仅如此,所谓有了神的儿子,首先就是知道耶稣是谁(马太福音16:16),以及领受并活在基督的话语里(约翰福音8:31-32)。没有基督及其祂的道(马可福音8:35,38)的生命不过是人的道德表演和污秽的衣服而已(以赛亚书64:6)。所以保罗不关心加拉太人穿什么衣服代表属灵,也不问他们“生命怎么样”、“性情如何”;他只问一件事:“行律法还是信福音”。

第四个问题是进一步指出“你们”为何无知:“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这个句子也是交叉结构:ἐναρξάμενοι πνεύματι νῦν σαρκὶἐπιτελεῖσθε。中间的字是νῦν,即现在,如今。这是一个分界线。两边依次是“圣灵”与“肉身”;“入门”与“成全”。前面是“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后面是“靠肉身成全”。这节经文的主要动词是ἐστε(你们是);接下来的两个动词分词是修饰这个动词的。第一个动词分词是ἐναρξάμενοι(ἐνάρχομαι,Tense: Aorist,Voice: Middle Deponent,Mood: Participle)。这是一个合成字,由介词ἐν(in)和动词ἄρχομαι组成。ἄρχομαι的含义包括:1) to be the first to do (anything), to begin;2) to be chief, leader, ruler;3) to begin, make a beginning。换言之,这个词实际上可以理解为“in the beginning”,就是创世记1:1中的含义。按这样的理解,我们知道,是神的灵开始了创造之工,而不是人自己靠劳动或行为重造了自身。同样,人称义是神的工作,不是人肉身的工作。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在另外一处是腓立比书1:6,“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动了善工”的原意就是启动了善工(had begun a good work)。而神既然启动了善工,必然愿意创始成终。不过我们的难处是,“只是我们未必愿意”(马太福音23:37)。

所谓“成全”,即ἐπιτελεῖσθε(ἐπιτελέω,Tense: Present,Voice: Either Middle or Passive,Mood: Indicative)。这个字的含义是to bring to an end, accomplish, perfect, execute, complete;to take upon one’s self, to make an end for one’s self。这也是一个合成字,有介词ἐπί(by)与动词τελέω(to bring to a close, to finish, to end;to pay)。这个字与“入门”形成对称关系。是神或圣灵成全我们,不是我们靠自己成全自己。无论是称义,还是成圣。“入门”则显示,我们开始了成圣的道路,但未能完全。我们在基督徒的天路历程中,一直需要圣灵的同在。这条道路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可能像出埃及记中的以色列人一样,在半路抱怨和造反,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开始独立成义的道路。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生命的成全,我们因此用这样的标准论断别人的生命。我们忘记了圣灵在我们中间,祂是真正的保守者和审判者。

四、第四节

4τοσαῦτα ἐπάθετε εἰκῇ; εἴ γε καὶ εἰκῇ.

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

现在保罗进入第五和第六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你们”有关。“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显然,后面的问题是在重复,表示加强语气。如果说3节经文中保罗在责备加拉太人在知识上的愚昧,那么现在,则转向经验层面——由于无知,加拉太人在生活中遭遇了诸般苦楚。不过关于这些苦楚到底是什么,一直聚讼纷纭。有人主张是逼迫,特别是犹太人对他们的逼迫;有人主张是苦守律法导致的艰难。我更倾向于后者。如果在整段经文的交叉结构中看,这样的理解更有道理。也就是说,加拉太人为满足律法的要求,受苦良多,深陷苦海。

ἐπάθετε(πάσχω,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to be affected or have been affected, to feel, have a sensible experience, to undergo),“你们”受苦,主语是“你们”。这个字在新约里第一次使用是在马太福音16:21,“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受了苦,成全了律法;加拉太人要受“二遍苦”,实在是多余。这实在是对十字架真理的无知。τοσαῦτα(τοσοῦτος,of quantity: so great, so many),“如此之多”。常常愁苦,不堪重负。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马太福音8:10,“耶稣听见就希奇,对跟从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对比一下百夫长的“如此之多”的信心,与加拉太人“如此之多”的苦,实在令人感悟良多。

不仅如此,这些苦楚并没有带领加拉太人归向真理。εἰκῇ,in vain,徒然地。这个徒然与加拉太书2:21中“耶稣就徒然死了”中的徒然(δωρεάν)不是一个字;但显然,二者之间有联系。一方面耶稣徒然死了,另一方面,“信徒”徒然受苦。这就是魔鬼的目的了。在这种苦难神学中,在教会的愁眉苦脸的表情里面,基督和祂的十字架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的十字架也与基督没有关系。事实上我们的信仰被彻底破碎了,进入了佛教“苦海无边”的境地。另一方面,苦难未必让人认识真理,这与一些人的论调不同。人在苦难中往往不能自拔。正在这样的时候,神要将真理照亮我们,让我们抬起头来看十字架。神反复提醒我们:“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εἴγε καὶ εἰκῇ,英译if(it be)yet in vain?εἴγε是连词,if, indeed, inasmuch, as, since等意,可以译为“果真”。καὶ是第二个连词,在这里有加深语气之用——如果是这样,真的是徒然的吗?这真是神的爱了。神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面向律法行不出来的诸般苦痛,对救恩毫无意义。有时候我们因为软弱和跌倒,常怀疑神是否还爱我们,于是就陷入绝望之中。这时候神就吩咐我们仰脸看十字架,“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12:2)。在苦难中仰望十字架,是我们获得自由和释放唯一的道路。你今天在愁苦中吗?抬起头来,看十字架!

保罗在第3节援引加拉太人“入门”的经验,现在,则是援引加拉太人成圣的经验,或者他们信主之后的生命经历。如果说前面的经验是正面的,现在的经验则是负面的——加拉太人因为转向行为称义而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神学之下,基督徒比不信者更痛苦不堪。这种“苦”的状态,构成了今天教会的基本境况。这苦的根本原因是律法主义的捆绑,是肉身的骄傲。归信也造成了一种新的骄傲,就是觉得自己更应该内圣外王,结果比不信的时候更受律法的捆绑。愿神帮助我们,今天带领我们从“苦大仇深”和“愁眉苦脸”的“属灵”表象中走出来。愿今天是这样一站:这是玛拉,这是苦水变甜的一站(出埃及记15:22-27;路得记1:20)。书珥(שׁוּר,wall)是墙,是阻挡。接下来玛拉(מרה,bitter)就是苦。于是以色列人在玛拉向神哭喊。玛拉苦水变甜的关键性事件是那棵树,那根木头预表十字架。然后真理或道赐给他们,就到了以琳(אֵילִם,palms),那里有更多的水,更多的树。12这个数字代表12支派,也预表着12门徒;而70这个数字首先在创世记10章中是70个国家,然后在路加福音10:1是70个门徒。与这里的信息几乎一一对应的是,刚过红海,代表刚刚受洗重生归主,摩西高歌猛进,米利暗手舞足蹈,一派喜乐景象。这一幕对应着加拉太书3:3节,圣灵带领我们入门。但接下来,就到了旷野,又在痛苦中折入玛拉。很多基督徒一直沉陷在玛拉的苦水里,无法进入以琳。这种信主之后反被苦毒所捆绑的根本原因,就是律法主义的卷土重来。从苦中解脱出来只有一条道路,就是抬起头来看基督——祂已经为你受苦了,成全了律法;如果你想再受一次苦,基督就徒然死了。

我们的苦从根本上说是从罪来的,并因这罪伏在律法的审判之下(创世记3:16)。神一直在我们的苦境中展开着救赎的计划,预备了基督代我们受苦。所以在创世记41:52,约瑟“给次子起名叫以法莲(就是使之昌盛的意思),因为他说,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诗人说,“我甚是受苦。耶和华阿,求你照你的话将我救活”(诗篇119:107)。一方面,我们在苦境中;但另一方面,谁能拯救我们呢?就是“你的话”,就是道。这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因此先知这样预告,“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以赛亚书53:7a);“犹大阿,我虽然使你受苦,却不再使你受苦”(那鸿书1:12b)。先知撒迦利亚也指着加拉太人的苦境说:“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撒迦利亚书10:2b)。然而既然基督作了我们的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我们就被带到了可安歇的水边。“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希伯来书13:12);“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彼得前书3:18)。

当然,基督徒还有另外一种苦。这乃是与基督一同受苦。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8:17b所作的见证:“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5也说,“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这个苦与加拉太人所受的苦完全不同;前者是为义受苦,后者是为罪受苦。神将我们从后者解放出来,要按个人的恩赐,带领我们与基督一同受苦。所以保罗在提摩太后书1:8对提摩太说:“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在提摩太后书,保罗又反复说,“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摩太后书2:3);“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摩太后书2:9);“你却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提摩太后书4:5)。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希伯来书2:10)。

对于真正的基督徒来说,这种苦很正常。一方面,魔鬼和世界恨属基督的人,这些逼迫和控告反证明我们是属神的。另一方面,我们在这苦难中可以活出神儿子的形象来。所以彼得前书3:14说,“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的威吓或作所怕的);彼得前书3:17,“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得前书4:1,彼得在大患难时期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不仅如此,圣经要我们在苦难中喜乐,这使苦难不再成为苦难。彼得前书4:13,“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得前书4:16,“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立比书3:10)。所以我们当记得教会刚刚成立的时候,使徒们怎样受苦:“公会的人听从了他,便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地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使徒行传5:40-42)。当然,这喜乐不是装出来的,是从“信道”来的。没有真信心就没有真喜乐。“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马书15:13)。愿感动使徒们的灵也能加倍感动所有的“加拉太人”。

五、第五节

5ὁ οὖν ἐπιχορηγῶν ὑμῖν τὸ πνεῦμα καὶἐνεργῶν δυνάμειςἐν ὑμῖν ἐξ ἔργων νόμου ἢἐξ ἀκοῆς πίστεως;

那赐给你们圣灵,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

保罗最后一个问题转向了“祂”。这是第七个问题,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或归结。这个谁就是基督。中译本中我们找不到这个祂,但在原文中非常清楚。这个祂是对第一节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真理的呼应。另一方面,这个“祂”也是对第一个“谁”的否定与更正。这个祂与你们同在,所以注意这里重复使用了两个“你们”(ὑμῖν, ὑμῖν),与第一节同样一一呼应。

小品词οὖν(then, therefore,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these things being so)引出第七个问题。我们首先碰到两个动词分词,这两个动词分词的主词都是“祂”。第一个动词分词就是“那赐给你们圣灵的”。ἐπιχορηγῶν(ἐπιχορηγέ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这个字的含义包括: to supply, furnish, present;to be supplied, ministered to, assisted。前面保罗谈到“你们受了圣灵”,这里进一步告诉我们,谁将圣灵赐给了“你们”。这个字本身还有“丰富浇灌下来”、“充足地供应”的意思。所以我们一方面看见加拉太人自己行律法受苦“如此之多”;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看见,圣灵如此丰富地充满了我们,让我们知道,“神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哥林多后书12:9)。不仅如此,人靠自己在受苦,但靠圣灵,就有“异”能同在。

第二个动词分词,“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ἐνεργῶν(ἐνεργέ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to work)。如果对比圣灵的“行”(ἐνεργῶν)与人的“行”(ἔργον),可以看出重点的不同。从真理上说,基督徒行善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不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因此,靠信心接受圣灵,是我们成圣的基础;而若以为基督徒可以靠自己的善行称义,就是异端了。另外,“异能”一字是δυνάμεις(δύναμις),意思就是strength power, ability, miracles等。主祷文里的“权柄”一字即是。从这里我们也知道,无论是能力,还是神迹,主体都圣灵,而不是“圣徒”。换句话说,是神在行异能,不是人在行异能。因此我们若求神迹,就是在求在基督里的神迹,就是在求基督在我们中间行异能,而不是我们自己有什么“特异功能”。而这种祈求的根基在我们的信心,不是因为我们行律法,而是因为我们听信福音。再换句话说,让福音真理或神的道位于教会的中心,是神在教会里行异能的“前提”。另外注意这个动词的时态,是现在持续式。神一直在我们中间工作,所以“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翰福音5:17)。

最后一句,“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这句与第2节是完全重复的,只是用“祂”提前将“圣灵”一词置换出来了。这是第2节中的句子:“ἐξ ἔργων νόμου τὸ πνεῦμα ἐλάβετε ἢἐξ ἀκοῆς πίστεως;”;这是第5节中的句子:“ἐξ ἔργων νόμου ἢἐξ ἀκοῆς πίστεως;”我们可以对比两者之间的关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圣灵的工作是什么呢?要明白圣灵的工作,我们需要特别地关注以下三节几乎是首尾相连的经文。第一是约翰福音16:13,“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圣灵的工作是“要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第二节经文是约翰福音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句经文告诉我们,真理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人,或者神的儿子——基督就是真理。换句话说,圣灵的工作是让我们归向基督。那我们怎样知道基督是谁呢?第三节经文,约翰福音5:39,耶稣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圣灵带领我们进入圣经去仰望基督。正因为如此,使徒约翰才告诉我们,“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约翰一书4:1-3)。

从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是“谁又迷惑”了加拉太人。这位“迷惑”了加拉太人的,如今继续在迷惑神的教会。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一种运动已经席卷了神的教会,就是不断消减圣经份量的运动。这项运动最早的口号是“神岂是真说”(创世记3:1);后来的口号是“真理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8:38)。在这场从怀疑主义到虚无主义的变迁中,高等批判和灵恩运动从两个方面在拆毁教会。我反复说过,我们所信的上帝是对人说话的上帝,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是藉着神的道或基督完成的。切断神的话语就是切断了我们与神的联系,使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属灵机器人”,成为“日理万机”又“苦大仇深”的马大。当生命的活水被隔离,当树枝离开了葡萄树,我们就只能另建根基。于是我们看见,没有“听信福音”之根的假信仰、假先知起来了,他们在教会行“异能”,将教会建造在外邦人的根基之上。

但帖撒罗尼迦后书2:3对我们说:“人不拘用什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让我们今天能够明白,“那大罪人”有一个很清楚的特点,就是“离道反教”。注意,“离道”,就是离开圣经,脱离神的道(ἀποστασία,偏离原来的位置)。我喜欢这个中译。所有“离道”神学,都是大罪人将来之先兆。“离道”工作最初一定是蔑视神的道,用“无知就是属灵”这样的假道理迷惑教会。基督教如此重视神的话语,“离道”风潮显然揭开了末世的帷幕。今天,神7次追问我们,要我们在这末世为祂作见证。求神帮助我们,使“我蒙神的帮助,直到今日还站得住,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所讲的,并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使徒行传26:22)。阿门!

任不寐,2010年2月4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