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与中国文明”系列课程第一讲、第二讲

蒙特利尔“中文与中国文明”系列课程第一讲

中国毛笔与灵魂软着陆

今天是我在蒙特利尔这所中文学校第一次讲授“中文与中国文化”。很高兴得知你们是这所学校中文最好的孩子。我们的中文学习有两个特点。第一、我们在传授最基本的中文知识的同时,会将学习内容深化到语文背后的哲学问题和信仰问题。因此,我向你们保证,你们在这里所学习到的中文精神,是前无古人,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因为你们的知识背景,我会更充分地应用文化比较来深化我们的学习。我也向大家保证,这样的文化比较也是前所未有和独一无二的。当然,“比较”会有夸张和隐喻。不过,我们的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这一切源于对真理不顾一切的热情和因真理而得的自由;我也会在讨论式教学的模式之中,严格要求你们对所领受的基本知识必须熟记于心。考试是我的棍棒,我绝不手软。学必须学到了。我初步设计这个系列课程分七课,以便以点带面地带领你们穿越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第一节和第二节是基础课程,我会分别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书写工具毛笔以及中国文字,并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们一起思考中国精神的基本方面。从第三节课开始,余下的课程安排如下:一首古诗(第三课,琵琶行)、一篇古典小说(第四课,红楼梦)、一部当代散文或诗歌(第五课)、一个人物(第六课)、一场讨论(第七课)。我也向大家保证,你将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琵琶行与红楼梦。现在我们进入第一课:中国书写工具及其与中国精神的联系,“中国毛笔与灵魂软着陆”。

一、文字及书写工具的渊源

有人类以来,似乎文字借以图画方式表现,这也意味着,最早的书写工具一定具有绘画或“涂鸦”之便利功能。毛笔是从这种背景中出现的。如果我们承认人类起源于非洲东部,象形文字发端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就不难理解了。肥沃的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将尼罗河泛滥的情况以符号的形式刻在石墙上,后来希腊人将这种文字命名为“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意即“神圣的雕刻(字母)”。象形文字的基本结构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之间没有变化。几乎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人(Sumerians)将最早的象形“文字”发展成为书写体系--楔形文字。这些图象文字简化成角形,以便于用芦苇杆的分支压在湿软的泥块上,形成笔划具有楔形特色的文字。自公元前4000年到1000年,楔形文字被晚古时代近东社会群体(如苏美人、海蒂斯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所采纳。这种文字在中东传播的过程中构成了许多语言的基础。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2000年以后,腓尼基人借助于埃及的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如阿拉伯、印加、犹太字母等。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字母在亚洲广为流传。

尼罗河流域最早的书写工具也是毛笔。古埃及的“毛笔”当然比后来中国的毛笔简单的多。起初,埃及人在文字上最具革命性的贡献是引入了芦苇毛笔、墨水和草纸。这种流利、简单的书写系统起源于他们对更快书写方法的谋求,是现代书写工具的鼻祖。在埃及书写工具的原料多的是。一种细小的灯心草植物(juncus,mmaritimus)可用来做毛笔。这种笔是把其芦苇茎的底部压散碎至毛状,上部的蜂室结构可储存足够写完一行文字的墨水。古希腊使用的书写工具比埃及的毛笔更坚硬。他们的芦苇笔是用一种硬皮植物Phragmytis communis造成的。这种笔尖坚硬,用途广泛。这种新笔具有与铁和木制尖笔一样的硬度,便于在蜡板上写字,所以广被采用,而且不久就出口到埃及。欧洲5世纪以后开始使用鹅毛笔。16世纪的铅笔,19世纪以后的自来水笔等。20世纪以后的电脑键盘。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了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最早记录羽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罗维那市的圣维淘(San Vitale)教堂发现的。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莎草纸一直使用到8世纪左右。随后被羊皮纸和牛皮纸以及真正的纸张代替。埃及人最初是将纸卷成卷轴使用的,后来为了方便,就裁为一张张的以便制成抄本,这样,书本就出现了。然后我们提一下书写的顺序。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各有不同,总体上有左行、右行、下行三种。如今世界各国仍保留这三种书写顺序。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下行如传统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有时的日语等。这三种书写方式,起源于不同的书写习惯。例如,从右到左写,据说是因为神的方位,以北极星为坐标,太阳起于东方(右),没于西方(左)。这一方式起源极早,并一直在闪族各语系中保留到现在。希腊字母传承自闪族字母(腓尼基),本来也是从右向左的,但后来却反了过来。原因大概是右手写字,从右向左写会挡眼。但这一变化有一个过渡期。希腊文字因为书写在腊板上,有时前一行从右向左写完后顺势就从左向右写,变成了“牛耕体”,甚至行序还有过从下而上的。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才改为现在最通行的右行向下的顺序。汉字的古代书写,一向是直行向下的,极少例外。这一顺序的起源,与书写材料有着密切关系。如古代的竹木简,材料纹理多纵向。狭长的竹简通常是单行书写。先上后下,从左到右的习惯,后来与国际接轨才改过来 。

二、“笔”字与中国毛笔简史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中国毛笔,并学习一下执笔的基本方法。然后我们来认识小篆“笔”字以及甲骨文、金文“聿”字。聿本是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转意为循或述或追等。大约有“快速记下”之意。介绍蒙恬的传说。此前,楚谓之聿,吳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统一为笔。

中国最早的笔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之远的仰韶文化中陶器上的“笔迹”。除刻于甲骨、陶器之外,中国最早的记录文书应当以竹简为载体。“因为简策狭窄,所以只能自上而下单行书写;因为用左手执简、右手书写,所以空简总是放置在左侧,而写好的简策则按照由右向左的顺序被排列放置。其结果便是汉字直书左行样式的定型;即便后来书写材料变成木牍、缣帛、纸张,情况亦然如此”。蒙恬造笔的传说大致如下:前223,伐楚。《史记》:“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 随着汉代纸的发明,材料出于兔毛、羊毛、狼毛、鹿毛、狸毛。“人毛”-发。“兼毫”。“御笔”借用以“秋兔之毫”。 隋唐宣笔,兔毫为主。短硬,唐宋的长锋笔。宣笔之《紫毫笔》。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与晋唐不同,宋代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即以软毫取代晋唐坚挺之传统。到了元朝,湖笔取代宣笔,南宋偏安所致。湖州善琏镇。出现文房四宝。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精致,尖齐圆健——“笔之四德”。明清。鼎盛时期。用毛有羊毫、紫毫、狼毫、貂毫、猪毫等。兼毫。揸笔、斗笔、联笔、提笔、长锋笔。一言以蔽之,中国毛笔,几乎数千年未有变局。

三、毛笔与民族精神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毛笔这种书写工具与中国精神的关联。第一、“毛笔的神学”。中国精神的实质是灵魂对上帝的躲藏,以及灵魂与世界的软接触——我定义为灵魂的软着路。这也是心灵与上帝和世界的“博弈”或“对话”。在人与神的关系中:“软”主要表现为一种模糊态度,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软”表现为道德人情、亲情;有无限可变通之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为心灵与对象界之间的黏着、浅尝则止与动态的敏感;这种“天人合一”造就了对外界非常细致入微的、拟人的、泛神论性质的反应模式和应对策略。这里滥觞出中国文学思维和现实敏感(政治关怀或客体依赖);这一点与西方实证精神与抽象理性(主体性的坚固与彰显)形成对比。第二、毛笔与中国行为艺术偏好。中国的“礼仪之邦”在某种意义上跟至于对“方法论”的崇拜。在中国,方法论的风头取代了本体论的热情。毛笔的手法是身体控制,对姿态的欣赏和审美(“气定神闲”、“收放自如”、“得心应手”、“玉树临风”;“浩然之气”)是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外在的礼仪和面子哲学。并将宗教体验等同于身体的修为。与此相关,“态度”和“表情”本身构成了话语的对象,足以引起心灵的风暴。第三、“毛笔的人类学”。我是说,对具体生活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彰显在东方的阴柔内敛之中,这与西方的刻板率直形成对照。起因可参考灾变论视野下的灾民对压力的软抵抗以及对灾变的再适应。一方面,回避、消解和转移压力;另一方面,伺机反弹、进攻,或留有余地(留白),或赶尽杀绝(泼墨)。软接触是一种面对强敌的策略:“绵里藏针”(石君宝《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躲藏、顺势,周旋,黏着,反弹,从众。太极功夫为中国生存策略之宝典。

最后,我给大家留下的思考题是:圣经上第一次提到“书写”是在出埃及记17:14,“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全然涂抹了,你要将这话写在书上作纪念,又念给约书亚听”。而使徒行传7:22记载:“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希伯来文的“写”:,to write, record, enrol。这个字与中文的“聿”是一个意思。而希伯来文的“书”为:,book。字根的意思是“计数”、“告诉”、“登记”。我的问题是,摩西,或者人类,要“记录”下什么?为什么要记录?

任不寐,2011年2月19日

蒙特利尔“中文与中国文明”系列课程第二讲

汉字文明与人类的老照片

对语言和文字的研究(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无法回避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Wilhelm Wundt(1832-1920)、Friedrich Muller(1834-1898)、F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以及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等人里程碑式的贡献。遗憾的是,尽管他们无一例外地强调语言研究是以语言比较为基础的,也都同意文字是图画的产物;但却逐渐放弃了启示真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本源意义。近年来,“文字神学”开始引起我越来越大的兴趣,我甚至在考虑圣经神学的三足鼎立局面:首先将汉语神学改为汉字神学,主要研究领域当在起源训诂以及与汉语与闪语的修辞链接方面。其中“甲骨文的圣经释义”就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其次,尊重英语神学的成就,瞩目圣灵在历史中的启示和带领。第三,原文神学或两希神学,目的是归正神学不断返回启示的本源与初衷。不过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汉字与民族精神。这是蒙特利尔中文课的第二课。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分两大部分,即学习和认识汉字的两大特点,相应地,分析和总结这两方面的特点对中国精神的暗示与影响。汉字最明显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它是表意文字,这与表音文字不同;第二,它是方块文字,这与字母文字不同。而这两大不同,为中国文明的特立独行提供了软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一种“行为艺术“。不仅如此,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中国文字中保存了罕见的、被字母文字抽象掉了的元初信息;可以这样说,汉字是《创世记》的文字背书或黑白相片。我在这里贡献一个新概念:汉字是人类的老照片。

一、表意文字与方块文字——行为艺术

1、汉字,独特的爱情故事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个单词:Philology(文字学,φιλολογα)。它是由希腊字φλο(love,friend)和λγο(word)组成。语言神学同样是以“道”(λγο、Word)为根基和导向的普遍启示之一;而且,文字是人(没有使用γπη)关于“对象”的“爱情”,包括“创造”(对象化或选景,被爱的)、修理(抽象化)和看守(反思、记忆与应用)。与字母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爱情似乎表现了“好色”或情欲的本性——更加注重外在形式或“外在美”。事实上,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人类文字的起源,特别是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的演变。从东非或尼罗河东岸而来的人类源流,大致分散为象形文字(埃及)-楔形文字(巴比伦)-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以降)-会意文字(汉字)等不同的文明。Leonard Bloomfield说的很好,文字起源于图画,起源于对世界的印象。创始记1:29,神对刚刚造出来的人并只对人说,“看哪”。在万物之中,人被赋予了观看和思想世界的能力,或者说,被赋予了以图画和文字将世界对象化的能力。中国人关于汉字的起源至少有四种传说:八卦、结绳、刻契(讯木)、仓颉造字等。汉字最早属于象形文字,文字可考上溯到6000年前。后来演变为会意符号。目前留下来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大约在4000年以前。其次按顺序是金文(青铜器铭文),统一为“小篆”。这可以视为汉字象形的黄金时代。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可统称为篆书,其外形为浑圆。但在耶稣诞生前200年的时间里,就是在西方希腊和罗马帝国为福音全球化而完成文明一统的过程中,东方正发生这同样的历史事件。秦奠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基础;而到了汉代,文字进一步从秦隶统一和抽象为汉隶——隶书取意于监隶之书。隶书是真正的抽象文字,但隶书的出现影响极为复杂,汉字从圆弧形发展到方块形;从图画化到符号化。汉末魏晋时代,就是耶稣时代,隶书向楷书演进。而隋唐起,楷书成为佛经、官文书的正统书写体。楷体将隶书的扁方改为立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点点。在隶、楷之间有草书,即隶书的快写,分章草与狂草。楷后有行书出现,介于草楷之间。另外需要注意的汉字演变就是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改革”。这是汉字的简史。

2、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

无论怎样民族主义膨胀,没有人会否认,相对于字母文字来说,汉字具有难写、难记、难认的特点。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爱情,成为新郎的比例很低。汉字总数大约80000个,常用也有6、7千个。而每一个汉字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不仅是笔画,还有结构和布局。这都需要死记硬背。对结构和布局的强调与关注败坏了中国人对真理的无止境追问,反而将灵魂锁定在人与人之间的结构之中,这就是根深蒂固人伦的观念。我不想花费过多笔墨来论证汉字之难,因为应用常识就是可以了。有很多老外学中文的笑谈,我们可以想见这些难处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如“中国人民很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中文的四声、量词和一词多义是西人的天敌:“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一张兔子”、“一对裤子”、“一套屁股”、“姑妈”与“姑娘”、“方便”等等。汉字之难一方面不利于文化普及和信息传播,“扫盲”和“愚民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一个中国问题。在中国很多时候和很多地方,“律师”不是法学专业人士,而是因为可以为“白丁”提笔代书。不仅如此,由于“汉字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中国文化形成一种先天的保守性质,就是域外文明很难真正地认识它和改变它。汉学常常是捕风之说。这是中国文明稳定绵延的秘密之一。汉字的拦阻在另一方面是造成了文字权力和文字贵族。在中国文字贵族与政治贵族两位一体,枪杆子与笔杆子两位一体,他们共同构成中国权力的基础。知识就是力量,在中国突出表现为文字就是力量。与此相关,由于文字之难,形成了文字艺术或精神偶像——中国书法。据说这是一种“武功”,信不信随你。古代的书法家有“书圣”王羲之;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而宋徽宗独创“瘦金体”。我小时候临摹的是欧体、柳体,颜体、赵体(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他们成为中国楷书四大家。同样写字,可以人分高下。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现象,列为“国粹”,号称“瑰宝”。

3、六大结构与六种精神

汉字的结构被总结为六书(许慎):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转注(老考)、假借(令长)。重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相对于这六书,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人的六种民族性格或精神习性。第一是象形。这个意思不难理解。象形文字形成了明显的具象思维习惯。(一颗篮球”是具象思维,“一个0.8KG的球体”是它所对应的抽象思维;“一个美国人”是具象思维,“一个60KG的有机生命体”,是它所对应的抽象思维,世界是抽象思维,神的创造是对世界的抽象思维;中医是具象思维,医学是抽象思维;本体是抽象思维、现象界是具象思维……)。相对来说,象形思维缺乏科学精神、哲学精神和宗教精神;而比较发达的是文学思维、史学思维和道德思维(外在礼仪与面子哲学——人活一张脸)。与此相关的,对中国人来说,外形与内容等同,甚至高于内容。第二、指事。可以说指事是汉字表现抽象的方法,是一种半吊子抽象思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与表音文字说出来不同,什么都放在心里,有心性之学。同时,要追问言外之意,善于动机分析,以便寻找背后的意思。由于可以望文生义,中国人对表情的重视,以便察言观色。这一“认知的复杂化”,就是人为地复杂化,使“解释学”很发达,但常常用非法解释害人,或自寻烦恼。第三、会意,主要是指合成字,这在其他语言中也有这种造字方法。“文字学”就是一例。不过汉字的合成字不仅有“会义合成”(“尖”、“臭”),更有“会形合成”,如“射”。“会形合成”可以说造成了一种讲究形式的集体精神和族群主义。会意字多为动词,显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敏感。第四、形声。合成字中的分工安排,一个代表意义,另一个代表声音(汉字独特的标音法)。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集体;这个集体的逻辑是二元论。第五、转注。大约指同一类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同时又有声音上的关系。考、老就是这样的。这显示了中国集体中的小圈子现象。第六,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是一种有话不直说、甚至说谎成性的精神。由于恐惧,可以指桑骂槐,张冠李戴;也可以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如“求”字,本义为皮衣,借为“请求”的求。这是人的“发明创造”,就是“虚构”,甚至故弄玄虚。由此生“弦外之音”,极端就是“文字狱”。

4、方块文字及其文化渗透

文字是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点线集合体,汉字亦然。不过汉字的集合方式很独特,他有三种建构方法:左右结构(与字母文字类同)、上下结构和内外结构。甚至还可以加上书法中的字与字的相互结构,所谓书法是“没有物象的绘画,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演员的舞蹈”。后三者独一无二。首先,人与人之间在互相需要中互相捆绑,这是一种矛盾的爱。其次,人分上下,真分内外——人权,到底是哪个阶级的人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不仅如此,无论是左右,还是上下、内外,任何一个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占据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空间——方格子。这首先显示了在中国,生命与资源的紧张关系——很少的空间,每个人留有一个生存空间。平均主义一定是这个民族的第一正义。与此相关的,对生存空间和土地的争夺,构成了这个民族历史的主轴。中国人罕有为信仰和女人的争战,但绝对会为土地你死我活(信仰和女人都可以成为土地战争的工具)。在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叫农民起义,今天中国的土地革命叫拆迁和房地产。第二、这个蜂房、鸽子笼、监狱或棋盘式的生存格局,造成了社会的分裂与小团体的各自为战。这联系到家族本位主义基础上的一盘散沙状态。人与人在亲情之外的冷漠如同严冬,进入这样的国家,如入无人之境。第三、由于所有的笔画和动作都约束在固定的方块之内,人的全部精力不用在“海外扩张”和“科学探险”之中,而是集中精力于“内斗”——各种形式的内战永不止息,无一幸免。夫妻之间的内战和死死纠缠,盖出于此。人们在厌恶内斗中加倍地内斗,互施拳脚。并且死死地编制在一起,谁也不能自由。第四、因此,任何出风头的都要成为大众的敌人和掌权者的敌人,被视为对现有秩序的挑战。这是整齐划一的暴力美学。无论保罗还是爱因斯坦,都不可能在这种文明中存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中国教会把出头的椽子称为“没有生命”)。在中国,“优秀”往往等于对众人犯罪,总有一天,你将获得“众矢之的”的“罪有应得”。

二、历史记忆:汉字,人类的老照片

对汉字的评价绝非完全否定。换句话说,上帝为人类保留这汉字这种文字文明一定有祂的美意,由于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独一无二的特点,使他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历史记忆能力,故训诂学有因形求意之说。也就是说,中国文字,特别是古汉字,一定保留和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1990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阿马萨里的著作《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40页,1997年12月第1版)在这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尽管其中有诸多的错误和牵强。近年美国一位女医生Ethel. R. Nelson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她与人合写的The Discovery of Genesis、Genesis and the Mystery Confucius Couldn’t Solve等,继续带领很多人关注汉字的本源价值。不过《灾变论》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更早。当然,作为外国人,他们的研究确实有极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这个空白领域值得既懂闪语又懂汉字的中国圣经学者拓展和移民。比如,阿马萨里对“帝”的解释,Ethel. R. Nelson对“造”、“鬼”的解释,都过于肤浅和任性——他们常常从简体字的笔画中望文生义。安东尼奥阿马萨里说,作为象形的“帝”字本身就是由“上”、“木”和“方”三部分组成的,因而“帝”就是处在森林四方和大地中央的那个树木顶端的最高位置的那个人的名字。但我们若回到甲骨文的“帝”字,却有更好的解释:

“帝”字几乎就是“大爆炸”理论的经典图示。上面一横若是实的,也表明宇宙的诞生以及运行不是任性和无主的,仍在神的主权之下和计划之中。在比如鬼字,甲骨文的鬼字是这样写的。Ethel. R. Nelson按简化字解释说,“鬼”字是由田、厶、人三部分构成,田被考证为上帝的伊甸园,厶为神秘之意,则“鬼”字意即伊甸园中那个神秘的人,而这个人正是那个诱使夏娃偷吃禁果的大蛇。但我们若看甲骨文的“鬼”字,能看见圣经非常清楚的启示:第一、它是伊甸园的入侵者(创始记3:1),终身吃土(创世记3:14)。

我想重点说说“造”字。Ethel. R. Nelson显然又是从简化汉字“造”中信口开河。今天有很多传道人也这样牵强附会,虽然用意是好的,但有可能弄巧成拙。所以要警惕过度灵意地利用汉字来做传道的工具。这位女医生大意说,“造”字由土、口、走三部分组成,甲骨文中常以“口”代人,“造”字即为用土做出的能够行走的人。造字的那个人把嘴当作人身上最重要的符号并用它来代表人并不是因为他把吃饭看作是人的第一大事,而是因为他把语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上帝就是用语言创造的世界。另外,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说话而动物不会。 因此,“造”就是对上帝造人工程的直接的记录。我们先靠近“造”字在古文中的写法。这个字没有甲骨文,但金文(商代)是这样的:

这个字的左边有两部分内容。上面是水,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是大洪水。下面是“止”字,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地基”。从外形上看,可以代表地上的植物或一切生命;那种泛滥和放纵,使人仿佛看见人类举着V字型手势四处示威,抗议上帝,无所不为,变本加厉,节节上扬。这可能是创世记6:5-7、11-12描写的状况:“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然后我们再看右边,那是一个“告”字,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上。“说文”成这个字是会意字,上面是“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如果这个解释是对的,我们就能对神怎样吩咐挪亚有更具体的了解,也知道动物怎样进入的方舟了(那动物未必一定是牛,更可能是羊,或所有动物的代表)。看来挪亚也像亚伯拉罕、摩西和保罗一样,都是被动接受福音的。另外一种解释,可以看成是祭台上的羔羊,犹太人和基督徒都明白其中的神学象征意义。或者,挪亚在大洪水之后,造坛祭神。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开始,对这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开国大典”,所有人类当记忆犹新。各民族都有大洪水的记忆,可以裨证。第三种解读也可能是:“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 详见创世记6:11-21)。有趣的是,这个“告”的发音,和歌斐()木第一个音节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造”在古汉字中也作“艁”。《易乾卦》大人造也。《書大誥》说,“予造天役”。《註》造,爲也。言我之所爲,皆天所役使也。《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传为孔子编辑),其中信息显然可以解读为挪亚顺从上帝的吩咐,去造了诺亚方舟。人都是挪亚三个儿子的后代,中国人也是。

另外一个有趣的字是“灭”字,其篆书写法如上。圣经从始至终为人安排了两场大审判,起初是水,末了是火。而戌字,是指下午七点至九点,或九月。一日将尽,一年将尽,就是时候到了,生命要走到了尽头,“万物灭尽”。更有趣的是,水的审判几乎将人类整体灭绝了,因此水是大水。而火的审判,现在基督里的部分人被拯救,因此火字为小。不仅如此,戌字也可以看为手持利器,这与启示录的大审判中的天使有关——末日的审判时火与兵的审判。

甲骨文中贪婪的“婪”字也值得一提,很明显,夏娃在两棵树中要做出选择,最后选择了她右边的智慧树,而将生命树完全置之脑后。不过“开始”的“始”同样也不能按简体字来解读,所谓“始”由女、厶、口组成,指一个女子在偷偷地吃东西,而这正是人类原罪的开始,云云。甲骨文中的“始”,应该标明这新的“开始”是从人在祭坛前献祭开始的。创世记8:18-22说,“于是挪亚和他的妻子,儿子,儿妇,都出来了。一切走兽,昆虫,飞鸟,和地上所有的动物,各从其类,也都出了方舟。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我也用这段经文写过另外一篇短文,来追想中国春节或腊祭的起源。请注意“始”字和“婪”字中人的朝向是一致的。“始”中的“女”未必一定代表女性,也可以说就是指人。中国古文女、汝可通用。挪亚的献祭、耶稣的献祭,为的就是“你”,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至于“船”字,很多传道人都喜欢这个“一船八口”的故事。不过这个字本身强调的画面不是八口人在船中,而是八口人刚刚从船里出来,来到我们面前。也许先人们愿意尽快忘记那悲惨的过去,让往事渐行渐远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我”和“义”字。认识这个“我”会吓你一跳的,你通过这个“武装到牙齿”的家伙就知道为什么圣经说人是罪人。通过这个字我们能生动看见(中国)人基本的生命状态:紧张、无暇看上面的事,四周充满了敌情。所有的意识形态中心都可这样表述:“你能把我怎么样呢?”但“我”手里唯一的“实力”就是“枪杆子”。“我”的集合形成一个不合群的群体。“我”很恐惧;“我”令人恐惧,“人”让我害怕:身怀利刃(杀人),手持刀叉(吃人)。我的一生满了这个兵马俑加诸的伤口。这个我需要怜悯。佛教(无我)、人本主义(自我)和基督教(爱我)对这个“我”有不同的临床手段。基督教的救助方案就是“义”,就是羔羊代替“我”,被钉死——非常明显,人的武器穿越了羔羊的身体,耶稣成了我们的义。一些传道人对“义”的解释显然太简单了,因为他们不知道甲骨文中的义并非“羊上我下”。耶稣也这样吩咐“我”,收刀入鞘吧(马太福音26:52、约翰福音18:11)。最后看“躲”字:你能明显看见亚当和夏娃藏在树丛中(创世记3:8),前面隐约是夏娃,有乳房,有刚编制的裙子;后面是没出息的躲在女人后面的亚当,“朵”是亚当的近镜头。可以想见,中国古文字或人类老照片上的主要内容,大多应该是从伊甸园,特别是挪亚方舟开始,到亚伯拉罕离开迦勒底的吾珥为止。我们这节课的练习题就是,找几张“老照片”,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任不寐,2011年2月26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