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证道:耶稣第一场布道会(路4:14-30)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的证道经文是路加福音4:14-30,“14 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15 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赞他。16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17 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18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19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20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21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22 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2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引这俗语向我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24 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25 我对你们说实话,当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26 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他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27 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疯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国的乃缦,没有一个得洁净的。28 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29 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30 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感谢神的话语。这是路加福音记载的“耶稣第一场布道会”。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是第一场。但这场布道会在神学上有奠基的作用,它不仅为整本路加福音的信息提供了基本的宣道模式,也为我们的信仰提供了真理的根基:耶稣是谁,祂的福音是什么,以及,人面对福音的反应。我在通知里说:这是2012年天路历程的第一站;2012年我们是否能站立得住并过得胜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建造在这根基上。为什么这样讲呢?求神让我们看见。阿门!

一、他来:道成肉身(14-15)

14 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15 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赞他。

1、旷野试探——祂是神

路加福音1-3章是圣诞的故事,告诉我们耶稣的降生。4-6章的主题是教会的奠基:耶稣基督自己作房角石:4:14-44;呼召门徒:彼得和马太等,5:1-6:11;按立使徒:6:12-49。这三章开始于旷野试探(4:1-13),结束在建造房屋的比喻(6:47-49)。这是重建天地和伊甸园的工作。我们今天这段经文,就是紧接着旷野试探,耶稣胜过魔鬼及其试探。这将耶稣和所有的人类英雄区别出来——神的儿子进入世界不是要胜过希律,而是要胜过世界、魔鬼和人的罪。旷野可以代表祂对世界的胜利,祂与世人的分别。而魔鬼是这世界的王,是黑暗的真正源头;这黑暗之源与人的“自由选择”合作,将人带入死亡和地狱。这是耶稣来要解决的问题。人类英雄要解决的一切问题,都是罪的表现形式;而耶稣要解决的问题,是罪的本身,是黑暗的源头和本质。请注意路加福音4:1-13与创世记3:6三重试探的对应关系。上帝要在基督里重造新人,耶稣在旧人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魔鬼是怎样使人堕落的呢?第一、食物或经济问题(好作食物);面包,是人类堕落为家畜的根本原因。第二、权力或政治问题(悦人的眼目);堕落为畜生的人类开始扮演同类的上帝。第三、智慧或宗教问题(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在生存和假上帝的奴役之下,人类靠自己解决自由问题,于是有了各种宗教、哲学和文化——这些宗教努力总能取悦于人,但基督没有取悦任何人。而人类背负这些“世俗小学”,无法接纳神的智慧。耶稣来必须重新面对这古老的难题,作末后的亚当。试探的目的是使人离开、背叛神,沦为动物或假基督;耶稣胜过试探,则是带领人顺服神的话语,使人与神和好。耶稣胜过这一切的试探,证明唯有祂是神的儿子。诸位可以翻遍人类的文明记录,唯有基督胜过了这三重试探。

2、耶稣归来——祂爱人

14 -15这两节经文是平行结构,耶稣的行动和人的反应;镜头不断推进。首先我们看见耶稣从旷野回来了。对魔鬼试探的胜利本身也是一种试探——世外高人,从此绝尘而去。旷野像一个巨大的陷阱,将很多半吊子先知们留在那里。中国的宗教总的来说是旷野里的宗教,他们要在那里与世界隔开,显明一种超凡脱俗。但是,我们这些俗人就这样成了他们超凡不可或缺的陪衬。旷野之学更深刻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使旷野成为谎言。耶稣为何返身进入世界呢?因为神爱世人。旷野见证基督的神性,旷野归来见证神就是爱。但耶稣进入世界面临新的试探,就是要靠着祂的神性和爱心,做世人的君主。这种试探在“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的情况下,更为危险。但耶稣的归来与“胡汉三又回来了”不同。祂满有圣灵的能力:ἐν τῇ δυνάμει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注意圣灵在洗礼、进入旷野中的同在(3:22,4:1)。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圣灵与能力常常并用(路加福音24:49;使徒行传1:8;10:38)。“胡汉三又回来了”,是被邪灵充满,权力欲、报复、杀戮、虚荣等等。我们看见,人类历史就是一波又一波胡汉三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耶稣是圣灵充满,天父与祂同在。但圣灵的能力是什么意思?“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被圣灵充满的人,一方面不是拥有了暴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是拥有了欺骗的能力。圣灵充满的,基本的特点是讲道——向人类的心灵平等、和平地呼喊,让他们归向真理的能力。司提反、彼得和保罗都有这方面的见证。καὶ αὐτὸς ἐδίδασκεν,And he taught。ἐδίδασκεν,διδάσκω,Tense: Imperfec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连续不断的教导。这是路加福音第一次出现这个字,最后一次在23:5.在整本路加福音中,只有耶稣在教导(4:15, 4:31, 5:3, 5:17, 6:6, 11:1, 13:10, 13:22, 13:26, 19:47, 20:1, 20:21, 21:37, 23:5)。耶稣拯救世界的方法是教导;耶稣拯救的对象是人。

3、地点:加利利各会堂

耶稣的布道事工首先选在加利利。εἰς τὴν Γαλιλαίαν。这确实有一个道理,因为北方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巴勒斯坦南方的犹大地区是犹太教极端主义盛行的地方,那里有可能将耶稣的道理消灭在萌芽状态。事实上,耶稣正是在那里殉道的。北方加利利的宗教氛围相对比较宽松,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进一步缓解了那里的紧张气氛。当然,会堂的聚会形式仍在。那些持中国民族主义立场的抱怨因此也应该放弃,耶稣没有生在中国,是因为曲水流觞和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民族,更无法理解和容忍每周一次的读经台。直到今天,多少中国人对“每周一次的扯淡”仍然嗤之以鼻。有趣的是,加利利这个地名也有这样的含义。Galilee,גָּלִיל,circuit, district;迂回路线,从边缘到中心。加利利是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是祂呼召和按立门徒的地方。耶稣的教训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从“舆论大哗”的反应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我们也看见人类对真理的普遍渴慕,只是他们还没有预备好接纳真理。然后镜头进一步推进,耶稣在各会堂教训人(ἐν ταῖς συναγωγαῖς αὐτῶν)。会堂是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在流散时期发展起来的聚会场所。聚会的时间常常是安息日(从周五晚上开始)和节期。有一段时间,耶稣在会堂的讲论显然是很受欢迎的。“众人都称赞他。”可能你们已经注意到,这段经文里,“都称赞他”与“都怒气满胸”之间强烈的对比。开始的友善也和人性有关:每个人带着期待和起初的爱心,但若没有真理的根基,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值得一提的是,“都称赞”也造成一种极大的试探,按喜爱我的人的心思意念去讲。这种试探是很多讲道台沦陷在世界里的原因之一。另外,出现在会堂和圣殿中的耶稣也一再启示我们,祂要用自己的身体重建圣殿,使人与上帝同在。与此相关,耶稣在地上教导人,选择了“教会”这种方式。

二、教导:布道会上(16-22)

16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17 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18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19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20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21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22 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1、教导的形式(16,21)

我们说,基督在地上以教会的方式拯救罪人,那教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教会首先是世界里开辟出来的殖民地。镜头进一步推近,加利利缩小在拿撒勒这个小村镇。Ναζαρά,the guarded one,“保卫”。这是他长大的地方,是上帝看顾的地方。耶稣的出生和童年充满了各样的风险,但是,祂都平安度过。基督里的人也会蒙受同样的福分。这也使耶稣30岁以前到印度的说法变成无稽之谈。时间是安息日,地点是会堂;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我们重点看会堂里面耶稣讲道的方式:读经并解释。我想强调三个问题。第一、教会生活的重点是真理的教导,而教导或证道一定是以圣经为基础的,这是耶稣自己示范给我们的。耶稣所读的旧约经文,是以赛亚书61:1和58:6。圣经是神的话。再动听的讲道如果不是讲圣经,也要离开。你把哲学讲得再生动,你把文学和炒股说的再热闹,你的家长里短再幽默诙谐,你的神迹和戏法再惊世骇俗,你的道德文章再惊为天人,都偏离了我们信仰的根基。第二、仅仅讲圣经是不够的,我们要像基督一样讲解圣经。圣经所讲的一切,都是指向基督的。请注意应验这个字。这是耶稣自己解释给我们的。“20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21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我们知道,路加福音最后一章里,耶稣再一次重申和示范了这一解经原则。一方面,耶稣在宣告,祂就是弥赛亚;另一方面,我们讲解圣经,绝对不要绕开基督。这种试探如今在教会里如此普遍存在,使相当一部分教会根本就不是基督的教会。第三、圣经是指向基督的,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位基督“今天”就和你发生了联系。πεπλήρωται在这里用的是被动语态,上帝自己使这一切成就。这个“今天应验”告诉我们,末世开始了,新时代开始了,神的国度开始了,你,信与不信,生存与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2、教导的内容(17-19)

18-19节两节经文告诉我们基督福音的两个基本方面。第一,耶稣是谁?耶稣是基督。“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这句话告诉我们耶稣是三位一体的神中的一位;同时,祂是基督(受膏者,弥赛亚)。“膏”这个动词是ἔχρισέν,χρίω,to anoint。中译“基督”是对这个动词名词形式的音译(Χριστός)。而弥赛亚是希伯来文מָשִׁיחַ的音译。基本含义是,上帝设立的君王,就是救世主。第二、耶稣的工作:“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这段经文的结构,按希腊文原文,仍有一些争议。我略去这些争议,告诉各位我所领受的。这段经文的主动词是“差遣”(ἀπέσταλκέν,ἀποστέλλω,Tense: Perfec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然后这个动词下属四个动词不定式,表示耶稣被上帝差遣的目的:εὐαγγελίζεσθαι…κηρύξαι…ἀποστεῖλαι…κηρύξαι;就是: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首先,耶稣的工作是传福音,报告好消息。对象是穷人。这主要是指灵魂里贫穷的人。在上帝眼里每个人都是穷人,只是有人穷的只剩下钱了。其次,这福音的目的是“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请特别注意ἄφεσιν:名词,释放,相当于赦罪(forgiveness of sins,1:77, 3:3, 24:47;5:20-21,5:20-24; 7:47-49; 11:4; 12:10; 17:3-4; 23:34)。救赎和赦罪是福音的核心。与此相关,瞎眼得见是以赛亚书一个重要主题。在上帝面前,人都是瞎眼的,起源于创世记“眼睛就明亮了”。“罪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别人的罪”。这是捆绑的原因之一。看不见释放罪人的真理。耶稣来要开人的眼睛(相关神迹在路加福音7:21-22, 18:35-43),使他们看见救恩。这是讲十字架的救恩及人的领受。再次,“那受压制的得自由”。ἀφέσει,“释放”这个名词再度出现——这是强调人因信称义,也指肉身复活——肉身成了我们的牢狱。最后,“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κηρύξαι ἐνιαυτὸν κυρίου δεκτόν,to proclaim the year of the Lord’s favor,报告主喜悦的年代。这是指利未记25所说的五十年圣年:释放奴仆,赦免债务,归乡安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上帝与罪人和好。

3、听道的反应(22)

我们现在来看这场布道会上半时听众的反应。中译“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众人有三种反应,这是通过三个καὶ并列表现出来的。第一、众人都称赞他:Καὶ πάντες ἐμαρτύρουν αὐτῷ。这里面有一个难题,就是肯定的dative,还是否定的dative。这是什么意思呢?动词μαρτυρέω后面的首次αὐτῷ,是dative格式。这使动词μαρτυρέω的翻译变得非常困难。μαρτυρέω的基本含义是“见证”,众人都为耶稣的讲论做见证。但究竟是赞扬祂,还是反对祂,很难确定。不仅如此,Imperfect这个时态告诉我们,在耶稣讲论的过程中,众人一致议论纷纷。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根据下文,这个“见证”主要是中性的,但一定包含着不信的成分。但可以肯定的是,众人都清清楚楚听见了耶稣宣告的信息。第二、听见了却不能相信。这个不信首先是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就是质疑耶稣所讲的福音信息。θαυμάζω,Tense: Imperfec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正当耶稣讲论之时,众人希奇不已。τοῖς λόγοις τῆς χάριτος:恩典之道。对基督的道一直觉得新奇和不可信。基督的道有三点让人稀奇或反感。首先,与罪有关,与生死有关,与“好处”无关,人理解的福音和基督的福音不同。其次,人要承认自己是罪人,就是罪的奴仆、瞎眼的,不自由的。最后,新自由是白白赐给我们的,信必得着。第三、这不信最后针对耶稣的身份:“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这话已经带有明显的讽刺和不满了(甚至包含着对童女怀孕的挖苦),就是人不能承认耶稣是基督。法利赛人说:你凭什么做这些事呢?“你以为你是谁呢?”这三种反应,是所有人听道的共同的反应;也是我们重生之后,也常常又重复的反应。我们还不认识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三、殉道:布道会下(23-30)

2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引这俗语向我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24 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25 我对你们说实话,当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26 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他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27 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疯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国的乃缦,没有一个得洁净的。28 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29 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30 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1、罪人是什么(23-24)

信仰的启蒙,在于有基督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冲突开始升级。耶稣是顺着众人的话,来讲论三个基本事实。第一、人所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神迹。这些神迹集中表现在旷野的三重试探中。“俗语”这个词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这样的宗教理想进入教会的,而今天,教会向世人许诺的金条基本上都是这种货色。你得癌症了,请来我们教会。我们教会是宗教大力丸,无论是猫抓着,狗咬着,鸭子踢着,都可以妙手回春。这种现象更深刻的含义是,没有人认识和正视罪和死亡的问题;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属世的安宁和延长在罪中苟活的时间。罪人就是完全不认罪,并甘愿自然死亡的人。罪人就是分不清重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的人,并因为这种无知就将基督来视为笑谈、无稽之谈和多此一举。其实人乐于接受的是魔鬼。耶稣这是直指人心,祂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罪人要的不是“救恩”,而是“好处”。他们乐于死在罪中,人类的幸福和快乐,就是在死亡的过程里面,看一些烟花一样的神迹:奇闻与成功。第二、没有人仅仅因为看见耶稣行了神迹就信了耶稣。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根据马可福音第一章,主要是赶鬼和医病。拿撒勒众人的意思是:你不要光说不练假把式。但我们知道,迦百农那里的众人因此也聚集在耶稣身边,但并不是真的信祂。他们追随基督只是为了要更多的神迹,吃饼得饱,甚至要拥戴耶稣作王。耶稣在拿撒勒将福音的基本真理告诉他们,他们还觉得耶稣偏心眼。第三、人是什么?人是杀害先知的人(路加福音11:47-51, 13:33-34);而且是在自己的家乡杀害先知的人。耶稣如此生动而具体地告诉我们人是上帝的仇敌,是被掳的,是瞎眼的。拿撒勒人自己就是福音的见证。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害,深刻揭露了人间之爱的伪善和可怜——亲近之人因追求真理上的特权(主要是神迹)而不得,将加倍仇恨那传讲真理的仆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真正的牧师,在自己的城市和自己的教会是受欢迎的。当属世的追求不断失望的时候,你在自己的故乡将被弃绝;但神的恩典是够用的。这是约瑟的故事,也是摩西的故事。这世界本是耶稣的家乡(约翰福音1:10-11),他必死无疑。耶稣对故乡的看法如此不同,这使所有的乡愁变成一种矫情,一种对别人故乡变相的控告。

2、耶稣是先知(25-27)

耶稣藉着以利亚和以利沙两个先知的例子来说,祂怎样完成救赎的工作;这一点,与上面教导的真理呼应。耶稣以先知的方式工作。圣经学者将这段经文称为路加福音的纲要(programmatic)。这样的认识主要出于两个理由。第一、耶稣这里传讲的福音信息,是所有福音书、甚至所有圣经宣告的福音的基本内容:耶稣是弥赛亚,祂来救赎罪人。也请参考彼得的五场讲道(使徒行传2:14-36、3:11-26、4:5-12、5:27-32、10:34-48)和保罗的五场讲道(使徒行传13:13-43、14:15-18、17:22-34、20:17-35、22:1-30)。第二、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基督的身份及其命运,就是作为先知的基督(Jesus’ prophet Christology,4:24,7:16,7:39;9:7-9;13:34;24::1)。整本旧约告诉我们,先知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传道,就是将上帝的信息传递给人。第二就是殉道。先知要因自己所传讲的信息被人弃绝和杀害。上帝的仆人往往意味着众人的仇人;以赛亚书称为“受苦的仆人”。而这众人,首先是自己家乡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家里的人。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见相关的两条启示。第一、由于以色列人弃绝和不信,福音将临到外邦人。耶稣这里已经宣告了福音历史的基本路径。同时,不信的人,或弃绝上帝儿子的人,将被弃绝。另外请注意,耶稣讲论这些话的时候,两次加重语气:“我实在告诉你们”和“我对你们说实话”,这是耶稣在讲论重要的预言之时常有的句子(12:37, 18:17, 18:29, 21:32; 23:43)。耶稣告诉他们一个残酷的事实。福音不是说好听的,福音是事实宣告。在反对和危险中继续坚守真道。第二、基督的教会一定要持守先知的职分,在很多时候,走殉道的道路,与主同死,与主同活。教会是世界的先知,以先知的方式爱人。教会不是世界的任何组成部分。一方面,“务要传道”;另一方面,为道受苦:“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为神的道,并为给耶稣作的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启示录1:9)。

3、听道的反应(28-29)

先知被弃绝和杀害,马上应验。这次的反应更强烈了,会堂变成了战场。“28 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29 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这是从wonder到anger的变化,也是从15节“众人都称赞他”到28节众人“都怒气满胸”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众人的反应分成三部分,这由三个主动词表现的。第一,都怒气满胸。καὶ ἐπλήσθησαν πάντες θυμοῦ,all were filled with wrath。首先一个问题,众人为什么生气?我想原因有三:被看破内心而恼羞成怒;被审判为杀害先知的凶手;被宣告为将沦为上帝的弃民。对宗教上特别骄傲的犹太人,对那些道德上特别骄傲的人来说,这三方面的冲突都是忍无可忍的。其次我们要注意,这个“都”字(πάντες)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信的也没有,耶稣第一场布道会,按成功神学的逻辑,是完全失败了。我们该怎样理解什么是一场成功的布道会呢?没有人靠自己能信基督,决志神学的彻底破产;信是从神来的(以弗所书2:8-10)。最后,当听到满腔愤怒的时候,当拍案而起、拂袖离去的时候,愿我们都意识到,此时还有得救的一线希望,就是梦醒:那才是真理,我们需要顺服。但是第二,这些人并无法改变自己的怒气。第二个主动词,撵他出城,ἐξέβαλον αὐτὸν ἔξω τῆς πόλεως,drove him out of the town。他们要把耶稣赶出这个城市,赶出他们的生活。“客店里没有地方”。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表达愤怒和厌恶的方式:别让我再看见你。这也是一种极端的懦弱,他们害怕耶稣的歪理邪说影响他们和他们的儿女。被打出去后来也成为使徒们的命运。但是,即使在这场野蛮的驱逐的运动中,这些人还有悔改的指望。但是第三、他们要杀人了。第三个主动词,带他到山崖:ἤγαγον αὐτὸν ἕως τῆς ὀφρύος,brought him to the brow。当然不是为了让耶稣欣赏风景,乃是要杀害祂,“要把他推下去”。一场布道会开到这种地步,魔鬼哄堂大笑了。

四、悬崖上的基督(30)

30 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1、耶稣中间直行

天地寂寞,我们瞩目看悬崖上的基督。我们藉着原文来看看这节经文的意思。αὐτὸς δὲ διελθὼν διὰ μέσου αὐτῶν ἐπορεύετο,But passing through their midst, he went away。πορεύω,Tense: Imperfect,Voice: Middle or Passive Deponent,Mood: Indicative。耶稣在他们中间穿过,继续自己的道路。我们与各位分享几点特别的领受。第一、这是神迹,是比迦百农更大的神迹。先知耶稣和众先知不同。若非天父上帝的意思,没有人能剥夺耶稣的生命。这也预表着,死亡在基督身上没有权柄,基督要死里复活。耶稣作为最大的先知,以复活扭转了所有先知的命运。耶稣怎样穿过众人,也将怎样穿过死亡。他虽经过死亡的幽谷,也不必遭害。基督要将这胜过死亡的神迹分给一切相信的人。第二、面对众人的不信和杀戮,耶稣没有纠缠,没有苦口婆心、没完没了地表达祂的爱心;也没有同态复仇,以牙还牙。我们要相信,祂当然有这个能力。我愿所有的传道人都效法基督的自由,你把真理宣讲清楚,这就是最成功的布道会。耶稣也是这样吩咐门徒的,就是踱去脚上的尘土。但是,不要攻击不信的人,若有可能,为他们祷告。第三、经历这些抵挡、危险和“失败”之后,基督没有软化和改变宣讲的真理,也没有改变宣道的策略。路加福音4:44,“于是耶稣在加利利的各会堂传道”。耶稣继续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布道会的成功和失败,都会形成对讲道台的试探。特别是,在遇到类似所谓挫败的时候,人的虚荣心和同工队伍都会起来,要求你改变宣道模式和所传的福音。这种想法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人的归信和教会人数来自于人的语言技巧和态度,而不是来自圣灵的引导和道的力量。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即使那样人山人海,也不过是一间假教会。如果你坚信你所传讲的是符合圣经的,你就要“从他们中间直行”。

2、教会仗道而行

基督在哪里,教会就应该在哪里。我们今天看见了悬崖上的耶稣。马槽里的耶稣,十字架上的耶稣,悬崖上的耶稣,就是上帝右边的耶稣。一方面,耶稣常常处于被杀害的危险中,在殉道中。另一方面,这是悬崖得胜的耶稣,祂会胜过这些危险,继续天路。这也是教会的位置。2010年建堂以来,我们一同见证了这个事实,我们这间小教会,常常在悬崖上。我们在悬崖上一方面是和主同在,教会就是一场殉道;另一方面,我们与主不同的是,我们的悬崖下面是我们自己的罪,老我和世界。信仰的道理因此常常就是悬崖上的道理,我们可能因为软弱而放弃信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天都在悬崖上。另一方面,世界将我们推到悬崖上。世界对我们的试探表现在“众人都称赞”和“众人都怒气满胸”之间。教会和基督徒要经历、容忍这样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用基督的爱仗道直行。这里至少有三方面的功课需要借鉴。

第一、理性面对别人的称赞。不要刻意追求别人的称赞,因为人不过是罪人。罪人往往对罪加以称赞;或者,他们并不真的明白自己所称赞的。人的称赞也是有局限的,很容易变化;人只是欣赏自己所欣赏的或欣赏自己的,但并不爱真理。由于根深蒂固的嫉妒,人在称赞你的同时,那恨你和伺机报复的心已经埋下了,只是在等待一个墙倒众人推和落井下石的日子。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二、理性面对别人的怒气。首先,每个罪人都是上帝的可怒之子,这可怒之子随时要找可怒之人,而任何人都会在这吃人的筵席中成为施害者的同时,也成为受害者。被人恨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绝对有无缘无故的恨。原因是人被上帝所恨,所以他们要恨别人。耶稣说他们无故恨我。其次,你既可能因为罪,也可能因为义成为罪人的仇敌。罪人对别人的义和罪都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另外一块泥巴的变化对他形成对照、挑战、审判和重新作神的机会。最后,恨具有扩大效应,特别是那种对本人切身利益形成直接冲击的,恨不得你死,恶会在这样的恨中连续成长,直到推你到悬崖。此外、称赞与恨都会在群体中互相鼓励。人们彼此附和对某个人的称赞,同时埋藏着对这个人的共同的嫉恨。同时,人们会在群体中加倍表现对某个人的仇恨,而且按乌合之众的心理,进行无法无天、法不责众的杀害。

第三、住在道中,仗道直行。“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我们靠什么胜过呢?靠基督和祂的道,首先是“直行”。无论世人怎样称赞和伤害,你都要走基督的路。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是怎样讨上帝的称赞,怎样避免上帝最后的愤怒。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为你可能走在罪中。对照神的道,如果我走在基督的义中,无论你称赞还是反对,我继续;对照神的道,如果我走在罪中,无论你称赞还是反对,我要悔改,返回基督的路中。最后是“过去”。无论你称赞还是反对,我继续在“你们中间”传讲基督和祂的道,并首先顺服基督的道。而基督一定带领我平安得胜的渡过,没有任何一处悬崖是我的葬身之地;相反,那里的脚踪何等佳美。我们在悬崖上做基督的见证,阿门!

任不寐,2012年1月15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