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 第十五课:新身份(加4:1-11)

愿恩惠、怜悯和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救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加拉太书4:1-11,“1我说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2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3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4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6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原文作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7可见,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8但从前你们不认识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9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它作奴仆呢?10你们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11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感谢神的话语,在2013年早春,从这个主日开始,我们将用7个主日的时间,完成加拉太书4-6章的学习。加拉太书1-3章讲救恩的基本真理,基本主题是“称义”;加拉太书4-6讲得救的生命怎样开始新生活,特别是教会生活,基本主题是“成圣”。我们只有学习并顺服这些功课,才可能开始和维系真正的信仰生活和教会生活。这7课也可以视为基督徒新生活的7个阶段,依次是,第一课、新身份(4:1-11);第二课、新问题(4:12-20);第三课、新分别(4:21-31);第四课、新自由(5:1-15);第五课、新生命(5:16-26);第六课、新家庭(6:1-10);第七课、新牧人(6:11-18)。总的来说,这个顺序是不应颠倒的。我们今天开始第一课的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加拉太书4-6导论;第二、加拉太书4:1-11释义。求主大大保守我们这个系列的功课,将这小群和祂的众教会一起,建造在真理的根基上,从芥菜种成长为大树,满有主基督的身量和荣美,阿门!

一、加拉太书4-6导论

1、使徒保罗

我们再一次认识一下作者保罗。使徒行传13:9对我们理解保罗及其的一生很重要,“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保罗一生可说有四个特点或四个阶段:原名扫罗、又名保罗、圣灵充满、保罗之死。

第一、原名扫罗。שָׁאוּל,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寻找、祈求”。首先,这是文学的扫罗。扫罗原本应该是一个外邦人的名字,扫罗是利河伯人(创世记10:11;创世记36:37),也是“迦南女子所生的扫罗”(创世记46:10)。利河伯在创世记中是巴别、尼尼微等大城文明的一部分,而迦南人同样是咒诅之民。扫罗在世界中苦苦追求真理,但他并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只是利河伯(意思是“宽阔之地”)大街上流浪的孩子。其次,政治扫罗。旧约圣经中更为有名的是以色列王国的第一任君主,扫罗王。扫罗是便雅悯人基士的儿子;撒母耳记上9:2说,“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扫罗,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 扫罗王是人类寻找和追求的一种理想,是宁录英雄事业的再现。政治可能是先知传道的对象(撒母耳记上9:25-26),但政治家本身不是先知。正因为如此,以色列人千百年来有一句俗语:“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撒母耳记上10:12)政治是人类寻求解放的第二次迷路,他因嫉妒大卫最后灭亡。扫罗的第三个阶段是犹太教保罗,这位犹太教的狂热分子成了逼迫基督的,成了杀人犯(加拉太书1:13-14)。这个失丧在文学、政治、宗教中的扫罗正是耶稣所寻找的,马太福音7:8,“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使徒行传三次回顾扫罗怎样被找到的(使徒行传9:4; 22:7;使徒行传26:14),其中,使徒行传26:14这样说,“我们都仆倒在地,我就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话,向我说,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每个人都是扫罗,耶稣呼喊每一个人。

第二、又名保罗。被找到的扫罗改名为保罗,Παῦλος,意思是最小的,微不足道的。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保罗说自己在罪人中是个罪魁(提摩太前书1:15),这个出身使保罗一生在魔鬼的控告之下。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一直成为救恩的见证,为这样的真理作见证:“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可福音2:17b);“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同时,“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摩太前书1:16-17)。其次,保罗说自己是使徒中是最小的(哥林多前书15:9);这个出身使他加倍成为控告的对象:批评的资格。比如,对“柱石”彼得、雅各和“好人”巴拿巴的批评使他树敌无数。但同时,保罗也为上帝“大翻转的真理”作证:在后的在先,卑贱的升高(哥林多前书15:46,马太福音19:30;路加福音1:52,雅各书1:9,彼得前书5:6)。第三、遭遇和胜过“保罗”,胜过自己。正因为如此,保罗一生都是“有争议的人物”,遭遇的人和事件无奇不有(哥林多后书12:7)。面对这内外一致的围剿,诗人说的犬类或公牛(诗篇22:12-22),保罗将之视为“保罗”,即“以为极小的事”:“1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2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3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4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书4:1-4)。这就是保罗,“罪魁”和“最小的”,分开“极小的事”的枪林弹雨,将基督的恩典或“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4:17)分享给每座城市、假教会和世界。

第三、圣灵充满。就是这样一个保罗,神重造了他。首先,圣灵里的重生。正如起处就是亚当那堆泥土,怎样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2:7)。神也指着保罗再一次告诉我们,有灵的活人,或者圣灵充满,到底是什么意思。其次,圣灵的差遣,赐给他传福音的大能,和向外邦人传道的使命(使徒行传9:17,13:2,16:6)。正是因为圣灵的工作,扫罗变成了保罗,而保罗变成了殉道者。扫罗是希伯来名字,保罗是希腊罗马名字。重生而又承担使命的保罗,注定同时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仇敌。这种仇恨因为这样的传道姿态而恶化,就是“定睛看他”。这是保罗首次传道旅行在居比路岛上发生的故事。我个人从这场冲突中看见了保罗必然殉道的命运。在居比路的“西岛”即帕弗(Πάφος,boiling or hot)。帕弗的意思就是“热点”,它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罗马的地方总督或世界的王,维纳斯的偶像,更有犹太人或假先知巴耶稣或以吕马——巴耶稣的意思就是“耶稣之子”。于是巴耶稣为利仇恨满腔又有恃无恐地“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于是,保罗“定睛看他”。这时保罗说了“找死”的话:“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使徒行传13:10-11)。定睛看他,一方面意味着福音对罪人是利剑;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自己被针对,利剑扎心。于是结果只有一个,“定睛看他”,而“他”最后形成联军,定睛看你,起来杀你。一般来说,你定睛看迦南妇人、撒玛利亚妇人、税吏都可以;但你敢定睛看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保罗必死无疑。

第四、保罗之死。找死的保罗必死无疑,他因此必将复活。这是传道人的一生和永生。“成熟的牧者”就是练就了不再定睛看任何人的“术士”。但这不是保罗。这是先知无法摆脱的重担:“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记下12:7)。假先知不是这样,“你不是那人”,“我真的没有说你”。所以当保罗转向耶路撒冷这条十字架的道路的时候,他只是在跟随主的脚踪(使徒行传20:22;路加福音9:51)。虽然圣经上没有记载保罗的殉道,但保罗知道自己在人间必死无疑,这在腓立比书和提摩太后书中言之凿凿。不仅如此,使徒行传20:18-28那场最后的告别更为感人。初期教会有人告诉我们,保罗可能是在尼禄暴政下,被砍头于罗马,时间大约在主后65-67年,大约正是33岁蒙难的耶稣之后的33年(Ignatius of Antioch, Letter to the Ephesians, Chapter XII)。保罗之死接续耶稣之死,将这个终极问题提交给每一个人:为什么教会是一场殉道,而人类为什么要杀害一个手无寸铁、对人并无恶意的传道人。这个问题告诉你何为人类,何为神,以及十字架的基本真理。保罗被杀与政治黑暗无关,而是出于人性的黑暗,更出于上帝的计划和大能。使徒和先知在被害中胜过杀害,这是基督得胜的道理,这是对世界及其君王真正的胜利。上帝借着殉道者,不是用黑暗,而是用光明将这黑暗洞穿;将光临到那些总是“胜过”神的儿子却一直在死荫幽暗中的罪人。

2、保罗书信

我们也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加拉太书在新约和保罗书信中的位置及内部的张力。新约圣经27卷,其中保罗书信占了13卷,大约是一半。当然,保罗一生写了很多书信,收入圣经正典的只是这13封书信(参考帖撒罗尼迦后书2:2,15;哥林多前书5:9;哥林多后书2:3,4,9;7:8,12;歌罗西书4:16)。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保罗的13封书信加以分类。大致有两类分法。

第一、按收信人的特征,保罗书信可分为两大类:教会书信和教牧书信。书信这个名字“epistles”(ἐπιστολή),本身即是指私人书信,也可以专指公开信——在众教会中广泛阅读,用于真理教导。所以帖撒罗尼迦前书1:27这样说,“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歌罗西书4:16也强调:“你们念了这书信,便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叫他们也念。你们也要念从老底嘉来的书信”。这就是LSB中宣读“书信经文”的理由。顺便说一句,有人说加拉太书中保罗对彼得和巴拿巴的批评是私下的,不是公开的,显然是不对的;何况加拉太书本身就是公开送给加拉太众教会的(加拉太书1:2)。教会书信共9封,是写给各地教会的,包括送达小亚细亚半岛的加拉太书、歌罗西书、以弗所书;送达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腓立比书;写给希腊的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写给罗马的罗马书。教牧书信主要是写给私人的,特别是写给传道人的,为要借着他们建造神的教会,主要是四卷,首先是写给歌罗西的腓利门书;其次是写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前书,写给特罗亚的提摩太后书,写给克里特的提多书。请大家注意加拉太书,在教会地理上的位置——希伯来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两大板块的撞击地带。保罗是征服欧洲借此征服世界的人。保罗书信也为这样的真理作见证:不是刀剑而是神的道,不是有形教会而是福音本身,胜过世界,超越时空,永远安定在天。

第二、按写信人的特点,包括保罗的写信地点和时间以及书信的内容,将保罗书信先后分成三大类。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Bo Reicke教授的研究成果(Re-examining Paul’s Letters:The History of the Pauline Correspondence,2001)。保罗13封书信,大约写于主后51-61这十年,即主耶稣蒙难之后的20-30年间。(1)早期书信:帖撒罗尼迦后书(A.D.52)和帖撒罗尼迦前书(A.D.52-53)。这两封书信几乎没有涉及称义的问题,基本上是在犹太传统中关注成圣问题,但同时,极为丰满地阐述了基督末世论信仰(基督复临)问题;如同耶稣传道之初的宣告: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三年神学院将启示录首先纳入课程的理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帖撒罗尼迦后书3:17提供了分辨所有保罗书信的证据:“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凡我的信都以此为记。我的笔迹就是这样”。(2)中期书信,共6封。这些书信重点在将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以及异教风俗中彻底分别出来,使基督教成为基督教。一方面,强调唯独基督、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勉励教会成圣。依次是加拉太书(A.D.55);哥林多前书(A.D.56春)、提摩太前书(A.D.56夏秋)、哥林多后书(A.D.57夏)、罗马书(A.D.58春)、提多书(A.D.58)。神藉着保罗极力地为真理争辩,将基督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3)晚期书信,也可以称为狱中书信,依次是腓利门书(A.D.59)、歌罗西书(A.D.59)、以弗所书(A.D.59)、提摩太后书(A.D.60)、腓立比书(A.D.61-62)——保罗的一生,跟随了耶稣的脚踪:腓利门书是对教会牧者的遗言;在歌罗西书中将自己和教会交托天上的基督;在提摩太后书中如蒙难前的耶稣众叛亲离;在腓立比书中从容殉道。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加拉太书的内部张力或前后矛盾,即保罗在加拉太书1-3中为真理争辩的极端态度,与他自己在加拉太书4-6章中强调的圣灵的果子,有明显的冲突。加拉太书1-3章讲称义的真理,4-6章讲成圣的真理;换言之,前者重点在基督怎样拯救了我们;后者重点在于,被基督拯救的我们怎样开始新的生活。但问题好像是,保罗本人并没有按新生活或新生命的原则处理前面称义问题或真理问题。保罗在5:19中批评的“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等,几乎更充分地表现在了1:6-10他自己的言行中了;5:22节中强调的“忍耐、温柔、节制”和2:4-6“我们就是一刻的功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是直接对立的;而5:22中的“仁爱、喜乐、和平”与2:11-15中保罗公开批评彼得和巴拿巴的做法是不能自洽的;5:22中的“恩赐、良善”更与3:1中“无知的加拉太人哪”、5:12中“恨不得那搅扰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也是明显冲突……答案很简单,真理问题是生命问题的前提;只有在不顾一切解决真理问题之后,讨论生命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圣灵要不宽容地、不合一地将我们从世界分别出来,先让我们到基督里;这是加拉太书1-3章的使命。而我们与基督的合一这场争战完成之后,即“出生”之后,才存在基督里彼此的合一和相爱的问题,才有成长或成圣的可能。这是加拉太书4-6的问题。加拉太书的前后矛盾,是我们学习加拉太书4-6章要始终铭记的,也是基督徒一生不可或缺、不能颠倒的两个基本功课。特别是那些只强调生命的生命神学,实际上使圣经就成了“道德经”。一种流行的霍乱是,那些自己绝对做不到或正在违背加4-6的属灵寡妇和世俗小学(两个人就这样成了朋友),总是引证加4-6来论断加1-3的状况,并将自己的人性和所有人性编辑在一起,莫须有地构陷对方。更诡诈的是“第三方战略”,就是将加1-3中的保罗和加拉太人同时否定,以显示自己比你们双方都更加4-6。稗子将信仰变成伪道学或吃人的道德,因为你不能指望在任何苦境中从他们那里能得到任何真正的安慰——事实上他们好像幸灾乐祸一样,好像自卑或忍了你很久了,今天,终于有机会将加4-6发射给你。加拉太书4:1-11将这种现象称为世俗小学。

二、加拉太书4:1-11释义

1、世俗小学(1-3)

1我说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2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3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

加拉太书1-3重点告诉我们基督是谁,特别是,何为救恩的真理:人因恩得救,因信称义。而加拉太书4-6告诉我们何为基督徒,或者,这重生得救的人,怎样开始新的生活。新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你从世俗小学毕业,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你是一个新人;这就是加拉太书4:1-3所告诉我们的。加拉太书4:1-3不仅是3:6-4:7这段称义论述的总结,也是下一段成圣道理的开端:确定新人的新身份。这个新身份或基督徒首先就是承受产业的上帝的儿女;“我说”,保罗在继续宣讲从神领受的真理(加拉太书1:11-12)。在这里保罗要宣讲的主题是针对基督徒的。何为基督徒?基督徒就是“承受产业的”,“全业的主人”。κληρονόμος,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产业继承人。κύριος πάντων,lord of all,这表明基督徒承受基督里一切的产业,你是有产者。基督徒不再是“流氓无产者”了。拥有产业的人,就是生活在平安中的人,因这平安,我们活在信、望、爱之中。诚如这句话,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产者没有惧怕。主耶稣这样告诉所有承受产业的:“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路加福音12:32)。

同时,新人要脱离旧人,告别过去的身份,就是孩童和奴仆。在信仰基督以前,人是什么人。一方面,外邦人只是一个孩童,一个发育不良,成长不全、患有各种幼稚症的“小于一”的人。幼稚,也是对一切外邦文化的总结。νήπιος这个词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些含义:1) an infant, little child;2) a minor, not of age;3) metaph. childish, untaught, unskilled。孩童的假神是糖块,给糖就“平安喜乐”,不给糖就捣乱。那么这个幼稚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另一方面,与奴仆(δοῦλος)毫无分别。奴仆的假神是锁链,不仅捆绑自己,也捆绑别人——奴仆最不能容忍的不是奴役,而是别的奴仆得自由。圣经本身,特别是摩西五经,让我们知道何为奴隶。以色列人在埃及作了400年的奴隶。奴仆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一无所有,丧失了一切权利,甚至连儿女的生存权都不能保障。第二是没有自由。由于他一无所有,他就会制作世俗小学,然后作茧自缚。换句话说,奴隶虽然一无所有,但他唯一的财产是锁链。奴隶需要锁链作为偶像或假神安身立命、安居乐业。这里的锁链就是律法以及靠律法称义的精神。行为称义必然导致一种看人文化,结果就是绝望、假冒伪善、吃人和向神及神的仆人发怨言;结果是被进一步管教。绝望可能造就一种根深蒂固的无神论和唯物论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民数记11:5)。同时,甚至产生爱国主义偶像——好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奴隶会爱上法老;他们在旷野遇到困难的时候,加倍思念埃及,怀旧就成为“反复吟唱的内心谣言”。不过主耶稣自己为奴隶下了一个更深刻的定义:“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8:34b)。罪人的痛苦是,别的罪人得赦免。奴隶以控告为业。

孩童和奴隶的功课是什么呢?就是师傅(ἐπίτροπος,就是师长的意思)和管家(οἰκονόμος,大约相当于“奴隶主”)。一般来说,师傅负责人身,相当于孩子的监护人。管家负责财产,照顾孩童的生活。不过有时候两者似乎有共同的含义,或者在犹太社会,而不是罗马帝国,两者的区分不是很明显(马太福音20:8)。由于奴隶没有产业,更可说,没有圣灵,因此只能依靠外在的约束管教供养才能生活。奴隶的思想和人身依附于师傅和管家,并会用这一套浸入灵魂的道理处理一切问题,包括会习惯成自然地引用师傅和管家的道理与经验应对福音。请注意,这里的师傅和管家都是复数。师傅和管家的道理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人应该很理解这博大精深是什么,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做人的道理”。世俗小学的精髓是:关键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人呢?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讨人喜悦,出人头地。不仅如此,这孩童或奴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无产者,就是一直等候,“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一方面,博大精深却一无所有,形同乞丐。另一方面,这里的父亲是单数,预表天父上帝。祂是唯一的父。这个等候的无产者在漫长的“童年”里,会遇到很多冒充父亲的使者,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不过就是另外一种师傅和管家而已。罗马法将孩童获得成人身份的权利归给国家,但在一些特别情况下,父亲也可以拥有这项权利,就是确定孩子成人的年龄。而且,童年很长。按罗马的法律,7岁之前是孩童;但只有到25岁才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无论如何,在重生之前,基督徒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都是孩童和奴仆的教育。师傅和管家形成了我们的基本人格——我们要用这一套去论断、管理神的教会和基督徒。

最后保罗以交叉结构的方式,重申孩童就是奴隶,并将师傅、管家所加给孩童和奴隶的一切,称为“世俗小学”。τὰ στοιχεῖα τοῦ κόσμου,直译就是世界里的初级教育;这个中译应该是很传神的。στοιχεῖα这个字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字母表中的字母排列”,大约相当于我们常说的ABC,或者入门功课。希伯来书5:12使用的就是这层意义,“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第二、物质性或外在有形的物质,这就是彼得后书3:10;12的用法,“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外邦人只是崇拜宗教的外在形式,将信仰变成一种身体语言,如犹太教的割礼,如佛教的修行等;一方面,这样的世俗小学,就像外在的物质世界一样,最后将被属天的恩典真理所完全。“世界”(κόσμου)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这套知识是从世界来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取悦于世界的——就这样,宗教成了属灵表演。演员受导演和观众的双重捆绑或奴役。“受管于”这个动词是δουλόω,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意思是,已经完全成了奴隶。所谓世俗小学,就是一套非常肤浅的道理,以为人还行,还可以靠行为满足神的心意;并以此互相控告。不过这个世俗小学不完全是负面的,律法不是恶的。这个字也有“监护”之意,靠着神赐的律法,人才能基本上持守生活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律法具有启蒙的价值。一方面,让人认识自己是罪人,并不断经历自己在称义和永生方面的无能为力(整本旧约的以色列人为此作证);另一方面,律法带领我们仰望基督的救恩,因信称义,不因律法称义。

2、毕业典礼(4-7)

4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6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原文作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7可见,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

上帝在基督里将救恩临到这样的孩童或奴隶,转折开始了,你要小学毕业了。有人将加拉太书4:3-5视为福音真理的中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这个伟大的转折是从道成肉身开始的,完成于十字架。上帝在祂确定的时间,将他的儿子赐给我们。“时候满足”是保罗常常与教会分享的启示。上帝在时间中工作,而重生和成圣都需要时间。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圣诞”是按神预定的时间开始的;而每个人受洗的时间,或接受基督为主的时间,同样也是在神的计划之中。只是我们对这个奥秘,无言以对。但可以参考的信息是,上帝一定会在祂认为成熟的时间进入世界,临到我们(马可福音1:15)。两约之间,自然是神认为最合适的时间,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为此作见证。不仅罗马帝国两汉帝国预备了福音全球化的背景(两约之间的400年正是汉朝的400年);更重要的是,道德(儒学成为汉代官学,素王为汉立法)和律法(犹太律法的完备伪善)和法律(罗马法的博大精深)的启蒙功课也基本完成了。上帝差遣祂的儿子进入世界,是为了我们也成为祂的儿子。这个问题我们下文再谈。耶稣道成肉身在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为女子所生”,这是讲童女怀孕;同时,告诉我们唯有耶稣是无罪的,不是生在罪孽之中。另一方面。“生在律法以下”。律法之下的人就是罪人,而罪的结局就是死。而耶稣取了我们罪人的位分,要在十字架上为罪人死,成全律法(约伯记14:1,马太福音11:11)。正因为无罪的耶稣成了罪人的赎罪祭,才完全了律法,救赎才是“合法的”。

其次,十字架下的毕业典礼。接受基督的救赎就意味着孩童开始成熟,洗礼就是成人礼;同时,奴隶成为自由人,奴仆成为儿子;信仰告白就是解放宣言,洗礼就是领养仪式。童女怀孕和十字架的目的,是“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耶稣救赎的对象是“律法以下的人”,换言之,就是所有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律法以下。这一点也明确反驳了加尔文主义的“有限救恩论”。ἐξαγοράζω,to redeem,to buy up;原意就是付上代价去赎买。上帝用耶稣的重价将我们买回来了(哥林多前书6:20;7:23)。然而救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虽然救赎是普遍的,但只有领受的“我们”,可以“得着儿子的名分”。耶稣基督这个儿子身份在这里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方面,父是神,子也是神;我们可以藉着子到父那里去,藉着子认识父(约翰福音1:18,14:6)。另一方面,因为上帝的儿子,我们这些罪人分享了祂做儿子的身份;或者说,上帝因祂独生子基督耶稣,将我们领养为祂的儿子。“儿子的名分”,υἱοθεσία,adoption,就是“领养”、“收养”之意。这个字生动地告诉我们本是孤儿,也告诉我们上帝在基督里爱了我们。4-5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交叉结构:上帝的儿子变成人,是为了让人变成上帝的儿子。这个真理是独特的。外邦的宗教一直鼓吹人离开基督或不藉着上帝的儿子,靠自己“做人很好”就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子,甚至成为上帝;但圣经将这条幼稚的幻象或小孩子的把戏否定了——神的儿子变成人,是人成为神的儿子的前提和保障。不仅如此,既然上帝的儿子已经变成了人,而我们又靠着祂成为神的儿女;世俗小学就不再有原来的意义了。一切律法主义的宗教在这里被废弃。当然,与此同时,基督信仰也为万人恨恶。

第三、“儿子的名分”意味着什么呢?首先,领受圣灵。接受圣灵是信仰的巨大转变或最大的产业。因为从此,我们才成为有灵的活人,成为上帝所创造的人,或者开始恢复上帝的形象。这里特别强调是“他儿子的灵”,圣灵是教我们认信基督的,并藉着基督到父那里去。因此,其次,这个儿子开始从孤儿变成了有天父的人,开口说话,开始传道。传道的内容就是上帝是我爸,即在基督里重建父子关系,人与神和好。Αββα ὁ πατήρ,Abba, Father,这本是祷告用语(马可福音14:36,以赛亚书19:20,雅各书5:4);同时,这两个字分别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万民都可以在基督里作神的儿女。从这里开始,你转向祷告、传道和教会的生活(加拉太书3:26-29);一无所有的孩童或奴隶成为祷告者或崇拜上帝的新人。一方面,有天父的保守。我们在以后的生命里,有个全能大爱的上帝,与我们同在、保守和带领我们,直到天家。另一方面,儿子的顺服。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祂是父所喜悦的。换句话说,上帝借着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将祂喜悦的人或儿女的样式,告诉我们,让我们效法基督。这个样式最重要的就是顺服,如同儿子顺服父亲(马可福音14:36;罗马书6:17)。而顺服的前提是信心,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完全信靠。接下来就是将基督传给万人,让万人在基督里归向天父。“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我们身份彻底改变了,一方面,我们不需要那些锁链了,应该抛弃那些假产业;另一方面,我们“靠着神为后嗣”,就是承受产业的人。κληρονόμος θεοῦ διὰ Χριστοῦ,an heir of God through Christ;藉着基督成为神的产业继承人。罗马书8:14-16以及启示录特别充分地将基督的产业告诉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承受产业完全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功劳,而是因为神的恩典。这产业不仅指向当下,更指向末世。

3、留级转学(8-11)

8但从前你们不认识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9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它作奴仆呢?10你们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11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

然而,解放或自由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基督徒开始新生活遇到的最普遍的试探就是反复,首先,保罗让我们已经小学毕业的基督徒,靠着真神认识从前的假神,并胜过假神的奴役,获得自由。过去捆绑我们的那些人、事和道理,都不是神。而既然不是神,就没有理由捆绑我们。“本来不是神的”,τοῖς μὴ φύσει οὖσιν θεοῖς,them which by nature are no gods;从本质上说不是神。偶像背后就是魔鬼,魔鬼使用偶像抵挡救恩的真理。哥林多前书10:20,“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另外参考哥林多前书8:4-7)。这也是第一诫命的祝福,被这种假神折磨的奴隶,你们今天自由了。认识假神的本质,需要靠基督的真理或真神的带领。所以保罗强调,所谓我们认识神,从根本上说,是被神所认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书2:8)。这也意味着,我们认识假神的本质,也出于神。这个强调很重要,正是因为这个被动语态,将神本主义信仰和人本主义的假信仰区别出来。信仰首先不是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神主动加给我们的恩典。不仅如此,γινώσκω,即“认识”,这个字就是“智慧树”中“智慧”一词,也是“知道善恶”中的知道一词。蛇试探人自己可以像神一样知道善恶,这是世俗小学的本质。律法主义颠覆了被造的人,即善恶的对象,和创造者神,即善恶的本体,之间的秩序。如今在基督里,这个秩序被修复。不是我们认识神,而是神认识我们,并带领我们去认识。我们本是不知道的,如今在基督里成为知道(哥林多前书8:2-3;参考约翰一书4:10)。

其次,假神的本质是什么呢?“懦弱无用的小学”。其实这小学的本质就是人靠自己论断善恶。τὰἀσθενῆ καὶ πτωχὰ στοιχεῖα,the weak and beggarly elements。一方面,这个小学是虚弱无力的,ἀσθενῆ强调人自己的好行为这个见证无论如何都是有缺陷的,就像以赛亚书6*:6所说的,“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这也意味着,人的道德修为,在上帝面前也是软弱无力的,没有义人,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靠着律法称义。善工不能将罪人从律法的咒诅中拯救出来(罗马书8:3;希伯来书7:18)。但是,这个无力的“小学生”只能转向祈求人的施舍或首肯,但由于人的自私、吃人和善变,求人称义的结果你就成了人的奴隶。登山宝训的律法,让我们知道,人不可能满足上帝的心意。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人靠行为也不可能满足人的心意,因为人的善恶标准总是不定的。在这个最难伺候的罪人面前,人就成了最可怜的乞丐。所以,另一方面,πτωχὰ,乞丐一样乞讨的。这个字实在深刻而生动。靠人的善恶标准生活的人,最后就成了讨好人的乞丐。可悲的是,基督徒已经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再给它作奴仆”就是践踏基督的宝血了。这也正是生命神学的问题。有一些基督徒会一直不能小学毕业,常常学习,终究不能明白真道。或者说总是“未能免俗”——不能脱离世俗小学。他们是小学的留级生,留级的原因就是回归那套师傅和管家的标准里面去了。究其本质,就是根据律法,别人的生命有问题。留级生在基本救恩真理上总不能毕业。于是,他所谓的“成长”只是靠不断在各小学中转学来完成,而转学的标准只是那些世俗的标准。这些标准很经典的表现就是将非基要真理上升为基要真理,用极小的事拆毁教会。保罗在这里列举了“重作奴仆”的一种现象,就是“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παρατηρέω,一直仔细遵守,一丝不苟地遵行。这当然不是说,让我们完全无视时间和教会崇拜的秩序,这不是神的心意(创世记1:14;歌罗西书2:16);而是强调,你若继续被“极小的事”搅扰并搅扰教会,你只是留级生,并只能转学。留级生总是转学惯犯。

保罗最后直接告诉加拉太人,“11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这句话是很严重的,符合保罗的风格——保罗常常对自己传道生涯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事件,作出极为敏感的反应,为要成为众教会的见证。对“术”或“成熟”的要求,使我们很难理解保罗这种新自由,同时也是保罗无法解脱的重担。“害怕”,所担心的事不是虚构,的的确确可能发生。这个可能发生的事实是,有些人是让传道人“枉费了工夫”的。也就是说,教会中人有一部分是不能得救的,一直是小学的“留级生”。原因都和律法的启蒙功课有关。第一、律法让人认罪,让旧人向罪死。但老我拒绝死亡。不想死就只能不断转学。第二、靠律法称义,一方面自以为义,另一方面,道德吃人。转学同时成为控告。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让人枉费了功夫的人,总是教会里那些自以为义的人。他们在事业、真理、生命、为人、处世上优越感很强,这些留级生在世俗小学的基础知识上比较扎实,因此拥有抵挡福音强大的城墙。而另一方面,真正将起初的信心坚持到底、又不断长大的人,反而是按世俗小学的标准,那些“不怎么样”的税吏。这应了耶稣的那句话,我来找罪人,不找义人。我们很熟悉这些论调:这人是教会中的VIP,那人是教会中p。就些不能免俗的道理证明他们自己恰恰就是孩童,而且就是这些自以为义的人,一定凡事耍孩子脾气:不吃饭了,离家出走了,去邻居家了;还是张二婶的馍好吃……黛玉必然无家。而这些自以为自己有一套的人,同时就成了自己那一套的奴仆。他们胜不过自己“义怒”,更胜不过糖果的试探。流言总是寻找和跌倒留级生,控告者寻找控告者,罪埋伏在该隐的门前。福音在他们身上早晚是枉费功夫,这是让人害怕的普遍事实。

应用;教会批评及其限度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对加拉太教会领袖及会众的批评,是极为严厉的;而且常常以自己切身经历为出发点,“极为小气地睚眦必报”。加拉太书中的批判精神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机会,重新审视教会中“公共批评”的价值。至少,我们可以从保罗的批评中看见教会批评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批评的必要。为真理为爱为见证,神的教会必须有批评;尽管这些批评可能是不完美的。尽管批评者本身必然也是罪人,甚至带着血气的。保罗对假使徒假弟兄的批评,对彼得和巴拿巴等真弟兄的批评,对加拉太教会所有会众的批评;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告别两个假道理或假冒。其一,圣经不批评,只是温敬虔,这是谎言。圣经是一本批评之书,福音是对罪人的批评或分别,是批评或分别基础之上的救赎。因此,我们必须告别将批评视为负面和不成熟、小心眼那种世俗小学,真正做到唯独圣经。弃绝批评也是因为无知和骄傲,好像我们的和事佬精神比圣经更有智慧。其二、反对批评必然伪善,因为对批评的批评也是批评。需要指出的是,禁止批评是暴政下的精明和讨人喜悦的功利习惯,是世俗小学的道理。相关的指控是,“你不能类比保罗”,这基本上是一个假问题。一方面,保罗也是人,蒙恩的罪人,类比保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另一方面,正如保罗自己说的,他遇到的问题,所有的传道人都会遇到——我们信同一位主,传同样的圣经,面向同样的人类,做出同样的反应,遭遇同样的逼迫,归向同样的十字架。相反,你若不是保罗,你根本就不是基督的传道人。你可以没有保罗的恩赐,但你必须有保罗的遭遇。

第二、批评的限度。这是我今天要特别强调的。保罗一直激烈地批评教会,但是,保罗的批评有一条底线,他从来不敢将批评的教会从整体上看为魔鬼的教会,而将自己批评的目的夸张到必须拆毁这间具体教会的极端程度。教会里一定有魔鬼的工作,基督自己也有权拆毁最后不能得胜的教会。但凡是奉基督的名聚会的这小群,拥有免于被任何罪人拆毁的特权。而即使耶稣基督自己,他最终拆毁的教会,也是在启示录中所宣告的,就是那些直到最后一刻仍然不能得胜的教会。使徒书信中提到的所有教会,包括启示录中的七间教会,都是缺点成堆的教会,有的甚至触目惊心,让人“忍无可忍”(如“有人收了他的继母”等,参见哥林多前书5:1)。但没有任何使徒指着任何一间教会说我就是要拆毁她,并且耸动市井匪类和属灵寡妇、甚至跌倒外邦人这样干。使徒可以激烈地批评教会的缺点,这是保罗常做的;他的每一封书信几乎都在“攻击教会”;但是,保罗无权也从未主张拆毁任何一间教会;因为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会,基督就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20)。

然而,真理的批评可能越过保罗的底线或教会批评的限度,即批评转为拆毁。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真理的批评有可能上升为宗派的仇恨与血气的厮杀以及人身的攻击。这个堕落方向几乎是不可控制的。但由于人的极端伪善,已经转向了拆毁的批评,反而会加倍以真理争辩、爱护他人、保卫教会的高调展开。另一方面,这个高调无论如何都是谎言,因为所谓的真理争辩完全不再按真理进行,失去自己的位分,诽谤尊长。逃罪的办法只能借着指控位分的不真这个莫须有的方式进行;同时,举证堕落成世俗小学的生命控告,并为迎合人的罪性转入私人领域。不仅如此,一旦你投入拆毁行动,魔鬼和人性就被充分动员起来,不竭余力搜集、编造对方的罪状,以便使该隐杀害亚伯的行动合法化。事实上,不是那位牧者或那间教会败坏到这种程度了,以至于你这位天使长必须要出面拆毁;而是你因非真理的缘故(极为隐蔽的个人原因)决定拆毁他之后,必须不择手段地收集和编造“证据”。在某种意义上,拆毁也是控制欲极强之人失败之后的报复性反应。事实上,拆毁教会一直是大淫妇巴比伦的事业,是外邦人的暴力拆迁专业,历代志下36:19,“迦勒底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皿”。但如今是末世了,狂傲的“行毁坏可憎的”(但以理书9:27),或者“拆迁办”,就在教会里面。正如箴言14:1所说的,“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不仅如此,由于羡慕嫉妒恨,一些教会对拆毁响起了以东人的掌声:“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阿求你记念这仇”(诗篇137:7)。

但这也不完全是新鲜事。圣经上有一位著名的“拆迁办主任”,就是“恶妇亚他利雅”。历代志下24:7,“因为那恶妇亚他利雅的众子曾拆毁神的殿,又用耶和华殿中分别为圣的物供奉巴力”。这个毫无教养的女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很遮丑的名字,“耶和华是高贵的”。她的邪恶首先来自父母的熏染,她是亚哈和耶洗别的女儿。我们可以说,她一知半解地继承了撒玛利亚式神学(类似加尔文主义),也继承了父母的残忍和控制欲。其次,她的邪恶来自她的婚姻。亚他利雅与约兰王的政治婚姻,相当于今天的骗婚移民。第三、神拿走了她短命的儿子,这成了她起来篡位夺权和拆毁教会的契机。列王记下11:1,“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王室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但他仍然是王室,是神的约民(以赛亚书3:12)。亚他利雅的目标之一就是杀死襁褓中的约阿施,约阿施如一间刚刚出生的教会。有人发现圣经上一个有趣的事实,在以色列历史的进程中,发生过三次残害婴儿的暴行,每次相隔800 年(法老、亚他利雅、希律)。屠婴的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弥赛亚的降生,同时,在于将基督的教会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充满问题的状态。事实上,魔鬼从起初就执行了屠婴的计划,以便阻止“女人的后裔”的降生。于是人类第一个婴孩该隐将他的兄弟亚伯杀死。但神会胜过魔鬼的计划。“耶和华却因自己和大卫所立的约,不肯灭大卫的家,照他所应许的,永远赐灯光与大卫和他的子孙”(历代 志下21:7)。同时,亚他利雅会受到审判。结果,“众人已将亚他利雅用刀杀了”(历代志下23:21b)。

圣经给我们提供了与“拆迁办”完全不同的教会真理。一方面,教会就是有缺点的教会,应该批评必须批评;但另一方面,正是这样的教会每一天都需要圣灵的更新,而不是需要任何罪人来拆毁。每个蒙恩的罪人都是圣灵拆毁和重建的对象;但任何基督徒无权拆毁他人,特别是无权拆毁神的教会;无论出于哪一种怀了胎的私欲。批评的真理在两极中间,在和事佬和拆毁者之间,这是保罗的道路,这是我们的道路。我们持守中道需要神的帮助。保罗的“害怕”也是针对自己的;这是加拉太书4:20告诉我们的,他“心里作难”。我面临同样的试探。三年来,感谢神让我看见“木者”的样式以便持守我的批评使命;同时,也让我经历亚他利雅这“光明的天使”怎样拆毁家庭、怎样拆毁教会,以便让我时时注意批评的限度。这是小学课程,远离假冒为善,也远离亚他利雅。不过神更会使用亚他利雅为约阿施的小学期末考试。你完成这道题之后,你就毕业了,就可以开始中学时代了。中学生要起来,正如历代志下32:5所说的,“希西家力图自强,就修筑所有拆毁的城墙,高与城楼相齐。在城外又筑一城,坚固大卫城的米罗,制造了许多军器,盾牌”。主啊,“求你随你的美意善待锡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墙”(诗篇51:18)。阿门!

任不寐,2013年1月27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