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概论 第十课:耶稣必要复活(约20-21)

感谢主,我们来到了“约翰福音概论”最后一课。约翰福音20-21章的主题是基督的复活,以及复活的基督向门徒三次显现并差遣门徒往普天下去分享基督的复活。复活是信仰的中心,是福音中的福音(哥林多前书15:1-8)。所有信仰或所谓信仰,归根结蒂是关于复活的信仰。但复活的事让很多人“烦恼”、不信、厌恶和仇恨(使徒行传4:2;17:18;24:21;26:8),这使世俗小学诱导教会不断偏离这个中心,用神迹和道德取代复活重新定义了基督教(提摩太后书2:8,18)。然而复活实在太重要了,正如约翰福音20:9所说的,“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而且这是全部“圣经的意思”。复活的意义至少在三个方面。第一、复活并只有复活见证基督是神的儿子,见证上帝存在并与我们同在(罗马书1:4)。第二、复活胜过了死亡,将所有在死亡权势下的人解放出来。复活赐给我们信心和盼望(彼得前书1:3);如果没有复活,死亡使我们否认上帝,旧约和整本圣经是不能接受的,邪恶必胜的历史是不能解释的,人心是不肯受安慰的。今天是“5-12”汶川地震死难者五周年纪念日,若没有基督的复活,任何方式对这近十万死难者的安慰都是伪善的。这两天我应遇罗克的妹妹的邀请,为遇罗克的一个文集写序言。我深知无论我怎样写,都不能安慰遇罗克和他的妹妹之万一。我行文的时候不断想起马太福音2:18这句经文,“在拉玛听见号啕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然而“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约翰福音11:23)。复活是我一生已经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一切伤害的最终解决与全部安慰。又是一年春草绿,春天的狂欢无法回避的真相是:“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这是一种基本人性,“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第三、复活的信仰造就世上的光,使基督徒重生、成圣(罗马书4:25;6:4-13;7:4;10:9;以弗所书2:6;歌罗西书3:1),相信复活的人,在地上就如同在天上,会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因此,基督设立教会作祂复活的见证(使徒行传2:32; 3:15;4:33;17:31;26:23),为将神的荣耀和爱分享给世人:“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15:22);“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翰福音5:29)。阿门!

一、基督复活(20:1-18)

1、空坟墓(1-9)

时间是“七日的头一日”,就是我们今天的主日,星期天。而且是“天还黑的时候”。这里分别讲了两次“早晨”(约翰福音20:1;21:4)。基督复活既是人类历史的黎明,也是个人生命的黎明。人物首先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再一次为基督里的女人的美丽和荣耀作证(出埃及记1:15-21,施弗拉,שִׁפְרָה,fair,美丽的;普阿,פּוּעָה,闪耀的)。抹大拉,Μαγδαληνή,地名,意思为守望塔。路加福音8:1-2告诉我们她的背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马可福音16:9)。这个背景本身比任何野史都更能说明,为什么她会出现在复活节的清晨。地点是空坟墓,世界或埃及的象征。首先是堵在坟墓门口的石头滚开了。这石头是压在所有生命头上的巨石,也是魔鬼和世界用来阻挡基督复活的工程。“挪开”(αἴρω)这个动词用的是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她就去见彼得和约翰(“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马利亚说“我们”,这就与符类福音是一致的,就是有多位妇女在场。马利亚担心耶稣的身体被偷走了,所以来找使徒们。使徒们显然还在耶路撒冷聚集,耶稣的受难让他们处于痛苦难言的困惑之中。接下来出现了彼得和约翰奔向坟墓的场面。“两个人同跑”,两个人是耶稣复活的见证。约翰跑在前头,而且是先“信了”的那一位。这可能也跟他在十字架下面的经历有关。但是,这只是初信之时,所以约翰没有定义或进一步描写自己的信。这个信心需要继续长大。而信心的成长,是需要借着继续“明白圣经的意思”;而圣经的意思的总结“就是耶稣必要(δεῖ)从死里复活”。事实上,所有历史提供的全部的必要性,“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彼得是先下到坟墓的那一位。耶稣确实不在那里,坟墓是空的。而且细麻布和裹头巾在原来的位置上摆放整齐,连同已经滚蛋的石头一起,作了复活的有力物证。三个人证,三件物证,无可辩驳,铁证如山。

2、马利亚(10-18)

两个门徒又回到自己住处去了——初信之时,他们没有改变什么。然后圣灵让我们去看继续留在墓地的马利亚。她没有回去,事实上,经历了医治和十字架之后的人,不太可能真正的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了。在坟墓外面哭泣,这是耶稣复活之前人类面对死亡普遍而唯一的反应。两位天使向马利亚显现,事实上也是向所有墓地的人类显现。天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或深刻的问题:“妇人,你为什么哭?”一方面,人类在死者面前哭泣,反过来见证死亡是不正常的,是不能接受的;换言之,在人心灵的深处,有永生的印象,有复活的盼望。另一方面,人类自己面对死亡无能为力。马利亚的回答像门徒过往常常答非所问一样,只是集中在眼前的具体事务上。但马利亚同时提交了一个同样重要和深刻的问题:“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死者去了哪里。死亡是巨大的黑洞,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在此时,“耶稣站在那里”。耶稣重复了天使的问题,同时,加了一个问题,“你找谁呢?”,而后者就是前者的答案,耶稣就是擦干人类一切眼泪的答案,愿所有扫墓的都看见耶稣。马利亚仍然没有明白,不过“看园的”这个概念使我们想起第一位亚当。于是耶稣呼喊她的名字,马利亚就认出了耶稣。这里可以参考约翰福音10:3-4,”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看见福音的“针对性”。马利亚藉着主的声音“回转”。ῥαββουνί,有“我的主”或“我的夫子”的含义(比照约翰福音1:38)。只有被针对了,神才是“我的神”(出埃及记15:2;何西阿书2:23)

17节引起了很多解读和辩论。“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我想读者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个希腊动词的翻译造成的,ἅπτομαι,英译touch,中译摸;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困惑耶稣是什么意思了。然而这个动词的含义本来很简单,是包括马利亚在内的任何普罗大众都能明白的:to fasten one’s self to, adhere to, cling to。当然,这个动词有touch的含义,但不限于这个含义。路加福音7:14用的就是“按住(棺材)”这个意思,“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这里的意思应该是马利亚看见复活的主,那种想紧紧抓住、留住祂的感情是自然而然的。因此耶稣说你们不能现在就留住我在地上,因为“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耶稣这句话也是在作另外一个重要的预言,就是升天(ἀναβαίνω)。和合本这里的翻译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两个句子中间不应该是句号,这是两个互相解释的句子(γάρ),应该不是这个含义:复活的耶稣已经摸不得了。若是如此,后面多马的故事就无解了。正因为耶稣接下来要将升天这个重要的启示告诉门徒,所以才差遣马利亚去对门徒说:“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这是关于升天(Ascension)的重要宣告,同时也是关于人与神和解(Reconciliation)的重要宣告。马利亚顺服了这个使命,一方面,她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另一方面,“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马利亚是一个诚实的见证人。

二、三次显现(20:19-21:14)

1、第一次显现(20:19-23)

复活的耶稣借着向门徒的显现,来坚固他们对复活的信心,并起来承担福音的使命。耶稣的显现肯定不止三次,已经向马利亚显现,而且保罗更告诉我们说:“5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6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7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8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哥林多前书15:5-8)。但约翰编辑这三次显现是刻意的,很像一幕不断加强的戏剧,分别将基督复活这个事实以及对教会的教导见证出来。约翰福音20:19-23讲耶稣的第一次显现。首先是事实(19-20),然后是教导(21-23)。这是复活节的晚上,恐惧和迷惑的门徒聚集在一起。这是特别需要主的时候。“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一方面,耶稣的出现是神迹;另一方面,恐惧和愧疚正需要平安的福音来安慰,而耶稣的福音就是平安的福音——基督在人与神之间成就了和平。中国文化中不仅缺乏神、罪和爱的观念,也缺乏这种神与人平安的观点;而恰恰是这种平安,才是一切平安的基础。人生活在各种不安之中,原因在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耶稣藉着圣道和圣礼,让门徒看见了主。手是有钉痕的手,肋上有枪的扎痕。当然,肉身的显现也要说明,肉身复活,而且是肉身升天。“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这是所应许的大喜乐(约翰福音15:11;16:20-24;17:13),这是所有肉身的大喜乐。无神论者没有“看见主”的喜乐。耶稣重复了平安的祝福,然后将传福音的大使命交给门徒。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传道者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所设立和差遣的(马太福音28:18-20),而受差遣者首先是在基督里与神和好的新人。第二、传道者靠圣灵的装备和带领。“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这使我们回想起上帝怎样创造亚当(创世记2:4-7;参考以西结书37:5ff;箴言书17:11)。传道者是有灵的活人。第三、传福音的过程,就是行使钥匙权的过程,也是拣选落实的过程。传道中心是赦罪问题。赦罪与留罪,是圣灵的工作,完成于基督“最后的审判”(马太福音1:9;18:18)。传道者要将基督的生命分享给世人。我们也可以将这三项事工看为“平安的福音”的进一步解释,一个人只有在明确了使命、有了圣灵的更新、装备和带领并切实履行使命之后,才会真正拥有平安。一个不安、无聊或厌世之人,实际上就是在这三项恩赐上缺乏领受的人。平安,也是我们主日崇拜中牧众之间常用的问候语和最后的祝福(民数记6:24-26)。

2、第二次显现(20:24-31)

第二次显现仍然是先讲事实(24-27a),然后讲教导(27b-31)。我们先看事实部分。这部分记事重点人物是多马,我们在约翰福音中已经认识了他。我们可以这样说,耶稣这第二次显现,几乎就是为了多马这一只羊。多马的性格是“现代人”的基本性格:“我非看见……总是不信”。首先,他不相信别人的见证;其次,他只相信自己的见证。耶稣这一次显现的方式,和第一次几乎是一样的。而教导部分的重点是“信”,首先,耶稣对多马说,“不要疑惑,总要信”。多马触摸耶稣之后,宣告他的认信:“我的主,我的神”。这与马利亚的认信很相似。我的主我的神,也等于是说,耶和华我的神(诗篇35:24等)。其次、耶稣强调,“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这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这也是提供一个与理性真理完全不同的神圣之路,就像希伯来书作者所领受的启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世人的理性逻辑是,有了确据才有盼望和信心,而圣经的启示真理是,信本身才是盼望的前提和保障,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基督徒是靠着信心这个原因,而不是靠着未发生的后果而生活的。耶稣这句话也有这样的含义,祂不太会像这一次这样向未来的信徒显现(马太福音11:12;约翰福音17:18,20)。多马之后,罕有触摸钉痕枪口才信的基督徒。那些要作多马才信的慕道友可以改弦更张了。耶稣向未来开辟了一条信仰的新路,就是听道信道。这是耶稣的“祝福”,这是神制定的门和道路。所有想通过演耶稣勾引人入教的人,也可以解散了。第三、约翰的旁白,告诉我们复活耶稣的显现,以及整本约翰福音的记事,都是为了“信”。一方面,“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们说的信,是有具体目标的,就是信基督。另一方面,“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信的结果就是因信称义,进入基督的永生。很有必要强调一下“耶稣的神迹”。约翰在这里总结说,耶稣的神迹是排他的,是只属于耶稣的。这个真理从耶稣的第一个神迹就启示了(约翰福音2:11)。如果教会追求神迹并见证教会领袖是神的儿子,就已经是邪教了。

3、第三次显现(21:1-14)

第三次显现主要是叙事性的。这是约翰福音独有的“最后的早餐”。地点在提比哩亚海边,时间是清晨。前两次显现都在耶路撒冷,这一次转到了加利利(马可福音16:7;马太福音28:7-16)。门徒们没有完全按耶稣的使命去做(马太福音28:7),他们到了加利利开始重操旧业。这可以解释彼得为何看见耶稣就跳下海里(约翰福音21:7)。这很像阳奉阴违的亚伯拉罕(创世记11:31-12:4),也像七次“罢工”或拒绝履行使命的摩西(出埃及记3:11,13;4:1,10,13, 19,24)。由于信心不足,没有人愿意跟随基督,去作传道人(马可福音16:14;马太福音28:16-17)。这也证明,即使看见了神迹,信心也不能维持。只有圣灵藉着道才能坚固我们的信心。约翰福音21:1-14也可以看为是该福音书中记载的第八个神迹,就是一百五十三条鱼的神迹。首先,这里应该有7位门徒。彼得领头去打鱼(我打鱼去,I am going fishing),但一无所获,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这有点儿像约拿遭遇的神迹。我个人的经历有点类似,在世界里,我什么也没有“捞着”。这是徒然的一个“不寐之夜”。耶稣的话实际上说: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得着?他们回答说,没有。但感谢神,在一个遭遇行淫的妇人(谁不是与世界行淫的人呢)的清晨,耶稣找到了他们。“在船的右边”,应是双关正确的道路;当然也可以就是字面的意义。然后神迹出现了,约翰首先认出是主,罪魁彼得惊慌地跳下去了。有人说彼得跳下去是因为“赤着身子”,这应该不是全部理由。不过赤身的彼得显示这哥们儿要在世界里大干一番事业的。也有人解释说,彼得跳下海是想尽快奔向耶稣,但这和后面的经文不能协调(约翰福音21:12,参考路加福音5:8)。

这是“主的早餐”:有炭火,有鱼,有饼。这也为肉身复活的基督作证(路加福音24:43)。但人们对“153条大鱼”有很多的解读,但无论怎样在这个数字上下功夫,所得无几。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问题。首先是“鱼”。“大鱼”在旧约往往也代表撒旦,而海是它的王国(诗篇74:13,תַּנִּין,dragon, serpent, sea monster;创世记1:21;以赛亚书27:1;以西结书29:3;约拿书1:17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复活的耶稣胜过了大鱼的权势,并能够将魔鬼权势下的人解放出来。在新约中,鱼和“得人如得鱼”的预言有关(马太福音4:19;路加福音5:1-11),这个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一个罪人不是邪灵附体的病人,都是一条需要打捞拯救的小鱼。另外,在这段经文里面,“鱼”这个字是用两个不同的字表达的,ἰχθύς(6,8,11)与ὀψάριον(9,10,13),后者常指可吃的鱼,与饼同列。关于153这个数字,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各种有趣的传说。我在这里按以经解经的原则,推荐大家参考以西结书47:9-10,“这河水所到之处,凡滋生的动物都必生活,并且因这流来的水必有极多的鱼,海水也变甜了。这河水所到之处,百物都必生活。必有渔夫站在河边,从隐基底直到隐以革莲,都作晒(或作张)网之处。那鱼各从其类,好像大海的鱼甚多”。隐基底(עֵיןגֶדִי)的意思是羊饮水的泉源,而隐以革莲(עֵיןעֶגְלַיִם)的意思是两只小牛的源泉。基底的数字是17(从1+2+3+…+17=153),以革莲的数字是153,这是在奥古斯丁之前就有的“传说”。先知书所预言的重点在“这河水”和“必有渔夫站在河边”,前者指向耶稣的,后者指向众门徒。不过,我要承认我对“153”基本无知”;尽管很多对这个“奇特的数字”的解读可能是引人入胜的。或者很清楚,153就是很多大鱼,一个真实的数字,仅此而已。比如,“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这句话,也包含200这个数字(最多是为了强调这是一个神迹。离岸30多米远的地方,捞上大鱼153条;而这个神迹告诉我们耶稣在一切领域掌权,因此应该成为门徒刚强壮胆的理由),但罕有人挖掘这个数字的神学含义。因此,沉湎于153的神奇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三、三召彼得(21:15-25)

1、耶稣与彼得(21:15-19)

早餐之后,耶稣要重申差遣门徒的大使命。这个使命从彼得开始。我们可以看见彼得三次否认与耶稣三次坚固彼得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三次软弱,但神从没有放弃我们。首先,耶稣三次呼喊的都是“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福音1:42)。彼得不是什么伟大人物,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耶稣或许也是要彼得重新回到出发点,认识自己。其次,耶稣要坚固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爱。这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爱我”,就是爱神。我曾说过,中国文化里面没有神的爱,也因此没有对神的爱。这爱恰恰是第一块法版即三条诫命所强调的。不仅如此,“爱我”也是在强调我们与上帝之间圣洁忠贞的爱情关系。律法书说,上帝是忌邪的神,就是因为人缺乏这种爱,总是陷入各样的淫乱:不能始终如一地将任何一件正经事做到底。人都是淫乱或不“爱我”的人。而这份爱,是传道人和基督徒首先应该有的新生命。没有爱基督的心,根本不可能牧会或传道。另一方面,爱小羊。爱基督就是牧养小羊(约翰福音21:13)。首先是“喂养我的小羊”(feed my lambs),然后是“牧养我的羊”(tend my sheep),最后是“喂养我的羊”(feed my sheep)。这样的爱也和我们的常识相悖。这是一个把“爱”当成偶像的时代,但世人所说的爱,常常不是基督所说的爱。我们举一个例子。哥林多前书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这很冲突。所以约翰福音5:42才说,“但我知道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神的爱,就是牧羊的爱。这爱不是从世俗道德来的,而是从圣灵来的,所以罗马书5:5说,“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最后,这份爱最后就是殉道。不仅如此,耶稣“实实在在”地预告了传道人一个“不幸的晚年”。这不是彼得一人的命运。老年的保罗众叛亲离,在罗马抛头洒血;老年的约翰被囚荒岛,就要这样的用“死荣耀神”(彼得前书4:16)。只有这三方面的预备之后,耶稣才说:“你跟从我吧”

2、彼得与约翰(20-25)

传福音最大的搅扰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不能专心爱主转而淫乱的最大试探是什么呢?就是“彼得看约翰”。教会里看约翰、看人,看牧者,看弟兄姐妹,无论褒贬,都是变相的爱人,不爱主。而一旦你“看上了”人,你和这人都必将彼此拆毁。耶稣禁止彼得看约翰,以避免所有传道同工之间的拆毁,就这样重建了“摩西亚伦米利暗”,祝福了“保罗西拉提摩太”。反之,彼得瞩目约翰就是所有教会被拆毁的秘密,这是那些churchshopper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在这里,耶稣在差遣教会往普天下去,首先要解决彼得看约翰这种深刻的淫乱。首先,彼得和约翰,回应了20章坟墓中的彼得和约翰,但更可以上溯到该隐和亚伯。该隐看亚伯,必然生嫉妒;就是只看见上帝爱亚伯,正如只“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换言之,看人必然生嫉妒。而嫉妒是所有纠纷、控告的真相。其他都是烟雾。这不仅是彼得一个人的痼疾,约翰也是看人的罪人:“主阿,卖你的是谁?”其次,耶稣彻底地对彼得说:“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一方面,那人是好是不好,有爱心没有爱心,谦卑不谦卑,有生命没有生命,都和你毫无关系。这就是圣经屡次禁止彼此论断的原因。另一方面,唯一的正经事业是,“你跟从我吧”。但是第三,真的很无奈,那时候门徒仍然没有理解耶稣的话,反而进一步去看人。“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这是我们常见的情况,越是强调不看人,越是看人。现在大家转过来去看“那门徒”,而且议论纷纷。门徒的成圣真是任重道远。约翰福音21:24-25是全书的结语。我们也可以把这两节经文看成是约翰对彼得那个“关注”的回答,就是“这人将来如何?”,这人“为这些事作见证”(启示录22:20),这些事就是“耶稣所行的事”。这是约翰生命的意义,也是彼得生命的意义。不仅如此,约翰的见证是“并且记载这些事”,基督徒的见证不是“不立文字”,不是“无知神学”;但也不是全知神学——圣经见证的只是和我们信基督得永生有关的“基要真理”,不是耶稣所有的言行和百科全书。连同约翰的启示录22:18-19一起,让我们对圣经有常识性的概念:基本真理,绝对真理,教会真理(“我们”)。

临床应用:文史绝症

感谢神,我们坚持到面朝大海,我们坚持到春暖花开。约翰福音完成了,我特别要藉着今天复活与呼召这两个主题,讨论一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及其救赎和医治,作为约翰福音概论的总结。如果一定要选一位中国形象大使,我提名歌手腾格尔,他的特点就是“疼”,而且是浑身上下哪儿都疼。中国之疼主要由两个原因构成的。第一、由于缺乏复活的信仰,建立了以“清明节”为宗教信仰的偶像文化,结果就是面向死者、过去和历史的史学传统。一方面,由于不相信复活审判,人就只能自己追求公义和报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复活恩典,人就没有在此世相爱的意愿和能力。这个文化总体上是斗狠有余但相爱无能。第二、由于缺乏呼召和神圣的使命,加上无神论,人看人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生命的基本意义,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情人节,就是人与人的淫乱。这种淫乱产生了中国的文学传统,文学就是人学。两方面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文史大国。相应的,文史大国的智慧也包括两个方面:靠死人的经验而不是活人的信心生活,靠人际关系的诡计而不是靠人神关系的智慧生活。不过清明节和情人节是相通的:向人(死人或活人)献花,说骗鬼的话。中国人由于没有未来,就只能揪斗于此世和过去:由于没有神就只能看人,彼此揪斗。这两方面的绝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幼稚之子,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会的生活。求主怜悯我们。

1、清明时节

我们先说说第一个问题。感谢基督复活了,赐给人伟大的盼望,重生了我们,并使我们成圣,使我们成为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复活将我们从死者、过往和历史的重担中解放出来,将公义交于那审判的主;并在彼此相爱中忘记过去,努力面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复活的信望,就不可能有爱,就会生活在死亡的权势下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日美之间,还是在英法德之间,甚至在苏德之间、波德之间和日俄之间,都没有留下像今天中日之间那样绝不解怨的民族仇恨。当然这有掌权者恶意引导的成分,但不能否认,中国人缺乏解怨的能力。与此相关,美国内战并没有在南北两方之间,留下中国内战之后国共之间那种互相像神一样审判的丑恶。不仅如此,特别是在中国,不是一个活人的思想引发一场革新运动,而常常是一个死者的猝然离去,引发社会抗议。死者为大,因为这个死亡压倒一切。这还不完全是对生命的尊重或所谓的记忆苦难,这我们不反对;而是用死者的生命审判活者的生命,并将记忆苦难局限于记忆仇恨,关注的只是报复和清算,却从不反省,没有忏悔,更没有饶恕与和解。而中国人就像将灾难变成机会一样,同样将和解变成属灵的报复和论断。这种状况更普遍而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保罗在提摩太前书3:1-7谈到这中国末世状况:“1 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2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毁谤,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3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4 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5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6那偷进人家,牢笼无知妇女的,正是这等人。这些妇女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7 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中国人有一个理直气壮的逻辑:他不先反省,我不能先饶恕。事实上,饶恕是忏悔的前提,这是圣经启示的智慧与爱。罗马书5: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人都是罪人,根本没有忏悔的能力,只有被爱才能爱。但是,如果我们不相信复活,不相信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不相信我们因信称义,在复活中有国赐给我们,我们就不可能有宽容和爱。我们的人生就只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魂断今生,永未安息。

2、两情相怨

看人这种淫乱更经常地败坏了我们的生命,这种俗不可耐是圣灵的扫黄对象,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看人的国度,雀鸟的巢穴就是天上人间。首先我们要明白,无神必然看人,用仁学取代神学。有人说,不看人怎么可能,原因是你根本没有神,你不能被神充满,就只能用人来充满你空虚无聊的灵魂。这就是约翰一书2:15说的,“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你不能被基督充满,就必然被“约翰充满”。只有中国人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看或恨一个人,甚至为此可以专门写一本书,建一个博客;只有中国人若被得罪了绝不解怨(提摩太后书3:3),国家如此,个人更如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次、中国教会由于这样的出身,必然将看人文化发挥到比世界更极端的程度,就是用圣经看人——蛇学就这样取代神学,成为中国教会、特别是半吊子基督徒的主流文化。蛇学的本质即“你们可以像神一样知道善恶”。这就是我们常常要与之分别的看人神学或生命神学,就是圣经多次多方呼吁我们远离的世俗情欲、世俗小学、迦南的风俗、异教的风俗、外邦人风俗、东方的风俗、埃及的羞辱、巴比伦的掳掠(加拉太书4:3;提摩太前书4:7;6:20;提摩太后书2:16;利未记20:23;列王记下17:8,33-34,40;以赛亚书2:6;耶利米书10:3)。第三、看人文化一定导致互相拆毁。在彼得看约翰这致命的人与人的淫乱中,你和约翰虚构了一场你和基督一样的爱情,然后以约翰竟然不是基督又性情和我们一样为由控告和弃掉他。看人就是与人行淫,背叛基督,变相的偶像崇拜(提多书2:12;希伯来书12:16;雅各书1:27;4:4)。然后,又成为这偶像的牺牲品,彼此弃绝,一同消灭(加拉太书5:15)。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昼夜思想约翰(日益充满);昼夜思想约翰的不属灵(证据斐然);以自己特别属灵的名义夸张地与约翰割袍断义。这条路几乎是所有霾人人际关系的总和,也是所有中国教会牧众矛盾的总和: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第四、看人一定被看,落入咒诅之中。一方面,陷入人的网罗,中了自己的诡计。圣经多次多方地警告我们:你怎样论断人就怎样被论断。另一方面,陷入魔鬼的网罗,谎言若揭,不能自拔,必拆到底(雅各书1:15)。

3、世态炎凉

你被魔鬼捉去看人,这“今世的风俗”,背后就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以弗所书2:2)。清明节和情人节背后是愚人节和万圣节。我们何以知道看人的人实际上是被鬼附着了呢?临床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死亡。看人导致弟兄相恨,恨弟兄就是杀人了,而魔鬼从起初就是杀人的,难免地狱的火(约翰福音 8:44;约翰一书2:11;马太福音5:21-22)。第二、谎言。魔鬼是撒谎者,是撒谎者的父。而看人或论断别人的生命,一定是谎言昭然。神的话真是安定在天:你一定会用不能容忍的骄傲,反复攻击他的骄傲是不能容忍的;你一定毫无爱心地论断,他是毫无爱心的……生命的论断是谎言,因为这些论断用在谁身上都合适,用在控告者身上更合适。而圣经上对人生命的指控,是让人指向自己的。第三、失控。中了魔鬼看人之酵的人,一定不能自我控制,若不把自己对那人的看法表达出来,并且反复表达出来,绝对不会停止,一直到与被看的人鱼死网破。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那人常住在坟茔里,没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铁链也不能。因为人屡次用脚镣和铁链捆锁他,铁链竟被他挣断了,脚镣也被他弄碎了。总没有人能制伏他。 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马可福音5:2-5)。我若不去指控一下约翰的骄傲,我浑身上下哪儿都疼。当然,指控之后更疼。第四、绝望。这是被鬼附着而去看人的人,必然经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屡次跌在水里,屡次跌在火里”(马太福音17:15)。这很容易理解,与人的爱情一会儿蜜月,一会儿必然冰雪两重天。“你愁死我了”。所以圣经说,“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后书7:10)。

求神医治中了看人瘟疫的人。“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帖撒罗尼迦后书3:12);“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这都是美事,并且与人有益”(提多书3:8b)。愿神的呼召和使命与我们同在:那人“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阿门。

任不寐,2013年5月12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