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使徒行传”第六十一课:西亚战记(18:23-20:38)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使徒行传18:23-20:38。这也是使徒行传系列课程开讲以来最长的一次证道经文,涵盖了保罗第三次传道之旅的终始。诸位也可以将之类比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使徒行传18:23-20:38提到过的所有地方和城市:加拉太、弗吕家、以弗所、亚力山太、亚该亚、哥林多、亚西亚、马其顿、耶路撒冷、罗马、希腊、叙利亚、庇哩亚、帖撒罗尼迦、特庇、特罗亚、腓立比、亚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保罗第三次传道之旅显然去了更多的地方。这是保罗最后一次传道之旅了,他可能盼望在殉道之前,能将福音送到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传道之旅最后一站在米利都,在那里,保罗发表了向以弗所众长老的临别赠言。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讲道”。我建议大家了解一下“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万物的本源。泰勒斯的观点是万物本源于水,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者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体】然后读使徒行传20:21,“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在希腊文明的摇篮,福音正本清源;而教会才是神的智慧,返回本源之路。

保罗第三次传道之旅真正的中心在以弗所,同时也在特罗亚和米利都:在邪教中心以弗所驱鬼治病;在战争中心或古战场特罗亚用复活胜过死亡;在哲学摇篮米利都建造教会(智慧)。可将使徒行传18:23-20:38安排在如下交叉结构中:一、洗礼(18:23-19:7);二、赶鬼(19:8-20);三、冲突(19:21-41);四、复活(20:1-16);五、赴死(20:17-38)。首先,洗礼和赴死都涉及死而复活的基本教义;其次,赶鬼和复活强调我们在基督里胜过魔鬼、罪和死亡的权势;最后,中间环节是冲突——这是天国和世界的冲突,这是一场属灵的战争。以弗所战争对今天教会有特别的帮助:那些一味与世界寻求和谐的“基督教”,已经是异教和邪教。这种邪教行动也包括用世界的道德伦理来控告弟兄,并极力贪爱世界、讨好世界的丑行。所以我们今天会相对多花一些时间来了解以弗所的这场冲突。同时,由于经文过长,我们将主要用概论而非精读的方式来学习今天的经文。我也说过,使徒行传余下的课程进度将全面提速,如果神允许(现在看来主要是保守和的身体,当然还有心灵),我们争取在今年雪雁归来之际,完成三年使徒行传系列课程。“凡在约瑟手下的事,司狱一概不察,因为耶和华与约瑟同在。耶和华使他所作的尽都顺利”(创世记39:23)。愿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就是那与约瑟同在的神,也与我们同在,阿门!

引言:亚洲第一城

1、西方与东方的苟合

以弗所(Ἔφεσος,permitted)是爱奥尼亚人在主前10世纪兴建的。在罗马时代,以弗所就是亚细亚省省会,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当时以弗所的人口拥有40万到50万居民;与此同时,中国长安人口24.6万人(主后2年)。以弗所是两种文明苟合的产物。首先,以弗所是希腊文明与亚洲文明的苟合。如果没有基督的光照,我们一定要明白,两种文明的汇合,一定是其中最邪恶、最符合人性、欲望的部分的汇合。这一点正如希律和彼拉多就成了朋友,正如香港、上海、洛杉矶、纽约、加尔各答。我们一直批评霾国教会和港台教会,原因之一是,我们看见了基督教最落后的那部分精神,与中国最邪恶的那部分传统,开始联合。以弗所就是希腊人的理性、贪婪与亚洲人的迷信与贪婪之间的完美结合。当然,启示录中的七间教会都具有这类性质,所以启示录七封教会书信中的第一封教会书信就是写给以弗所教会的。理性、迷信和贪婪为教会主流文化,其结果一定是“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2、世界与灵界的苟合

这里也是邪教中心。所谓世界七大奇建筑迹之一或古代世界最大的建筑的亚底米神庙就在这里,而亚底米教就是以弗所之战的主要仇敌。亚底米信仰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多乳女神所代表的情欲、繁殖和复兴;经营亚底米教所代表的商业利益和荣耀。实际上今天亚底米教同样捆绑了基督的教会。有人说亚底米就是阿尔忒弥斯,我的观点是,以弗所的亚底米更应该是亚洲版的阿尔忒弥斯,柔和了诸多东方式色彩。像所有异教一样,以弗所的亚底米神庙也兴盛于所罗门圣殿倒塌的岁月——上帝在人间的帐幕被毁,小鬼起来演神,一时人鬼狂欢。以弗所另外一位神祗就是胜利女神Nike(Victoria)。我们知道,商标“耐克”就出于这个神话。

3、天国曾在这里殖民

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中心。首先这里是保罗的禾场,保罗是在这里写了哥林多前书,而以弗所书就是写给这里的教会的;提摩太曾是以弗所的主教,因此提摩太书信谈论的教会主要是以弗所教会。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天主教的传统说:“使徒约翰1世纪90年代住在小亚细亚,从以弗所带领该省的众教会……100年在以弗所以高龄去世”。今天还坐落着圣约翰教堂。以弗所教会也是启示录提到的七个教会之一。“圣母玛利亚”的故居也在这里,传说她因犹太人迫害而逃离巴勒斯坦,而约翰按耶稣的吩咐将马利亚安置在这里。据说马利亚再未回到故乡。另外,主后431年在以弗所召开以弗所公会议,谴责聂斯脱里为异端,后者创建景教,直到中国。今天,以弗所已经废弃了,因为神的国不在这世界上。基督教从来没有圣地,我们的家在天上,我们的国在新天新地。

一、洗礼(18:23-19:7)

23 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力山太,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学问或作口才)。25 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19:1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2 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3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4 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5 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6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7 一共约有十二个人。

1、我们是亚波罗

保罗从安提阿启程,开始第三次传道之旅,就是经过以前经过的那些地方,目的是“坚固众门徒”。在介绍保罗的事工之前,这里“插播”了亚波罗(Ἀπολλῶς,given by Apollo)在以弗所的事工。关于亚波罗,也可以参考哥林多前书1:12,3:4-6,3:22,4:6,16:12;以及提多书3:13.亚波罗应该是很有名的教会领袖和圣经教师。他在以弗所讲道,讲旧约圣经,也讲耶稣的事。这里提到亚波罗神学上的一个缺陷,就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ἐπιστάμενος μόνον τὸ βάπτισμα Ἰωάννου,这句话可以这里翻译:他只在乎约翰的洗礼。换句话说,那是亚波罗从未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人施洗。所以我们也看见初代教会在真理上也是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于是住在以弗所的百基拉和亚居拉就前来帮助他。这对夫妻确实比较成熟,没有当面纠正亚波罗,而是把他接到家中或他们自己那里,耐心讲解“神的道”。更加详细,ἀκριβέστερον,more exactly, more perfectly,更准确,更全面。

我们从这里也看见教会中的爱:不要利用别人的软弱和缺陷,而是要彼此相爱。这份爱心不仅表现在百基拉和亚居拉身上,更表现在各地教会身上——接待远人,特别是传道人,乃是基督徒的美好见证。这是神对每一位基督徒、特别是教会领袖的要求:“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提摩太前书3:2);“又有行善的名声,就如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提摩太前书5:10);“乐意接待远人,好善,庄重,公平,圣洁,自持”(提多书1:8);“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希伯来书13:2)。而传道人的爱心则是:“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不过亚波罗的事迹也提醒教会,他显然不是教会差派出去的,而是自己差派自己的——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神学训练和合法差遣的使徒,就会进入这样的困境。在教会中得到进一步的教导之后,亚波罗也进入希腊,,直接到亚该亚。保罗已经在那里硕果累累,而亚波罗主要的禾场就是哥林多。去亚该亚的亚波罗,是得到了教会的支持的;而他在那里,主要论敌是犹太人。他在亚该亚的传道,不仅仅是介绍耶稣的故事,更“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文化基督徒”来说,耶稣是伟大的传奇人物;但对真正的基督徒来说,耶稣是救世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亚波罗,就是在真道上一步一步长大的。那一知半解却火热征战的时期,想起来汗颜。而且有时候好像我们在神学上越是半吊子,在争战上越是极端。感谢神的忍耐、怜悯和保守。

2、两种洗礼的不同

那么,耶稣的洗礼和约翰的洗礼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圣灵带领我们重新看保罗的行程:“19:1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保罗在这里发现了“亚波罗神学”的严重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可能涉及三位一体的信仰。一方面,这里的信徒不知道圣灵;另一方面这里的信徒的洗礼只是约翰的洗礼,而与圣子基督无关。这也说明,犹太人亚波罗的神学仍然是传统的犹太教框架下的神学。没有圣灵,没有圣子,而我们一再强调,圣灵的工作就是带领我们认信耶稣是主。关于约翰的洗和耶稣的洗有什么不同,保罗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很权威”的答案:“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保罗又进一步解释说,“约翰的洗”不包括这个基本的认信,即“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换句话说,亚波罗所传讲的只是耶稣的故事,并用这些故事来论证犹太人应该认罪悔改。但他并不传讲耶稣是救主,而信基督的人得永生,并接受圣灵,开始献祭的新生命。不过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将约翰的洗礼和耶稣的洗礼进一步区别如下:

第一、施洗对象上的不同:约翰洗礼的对象主要是犹太人,不包括外邦人。第二、洗礼形式上的不同:即奉谁的名施洗,是约翰这个人,还是耶稣这位上帝的儿子。是信人还是信神。或者,约翰的洗礼只是奉耶和华的名,却不把耶稣基督视为神。第三、内容上的不同:约翰的洗礼只是悔改的洗礼,只是强调人认罪。这样的洗礼却与圣灵的降临可能无关。人按理性和道德律也能多少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和罪性,但接受耶稣的救赎只能是圣灵的工作。耶稣和约翰都讲悔改(马太福音3:2,3:8;3:11,4:17,9:13)。但耶稣强调悔改的目的是信祂,而不是仅仅认罪。“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不仅仅是奉耶稣的名受洗,而且承认耶稣就是“主”,“受洗归入基督”(罗马书6:3;加拉太书3:27)。这一点显然是亚波罗不懂的。他也讲“主”,但他的“主”可能只是“耶和华”。归入基督包括接受赦罪,并留下侍奉主。第四、两种洗礼果效上不同:“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请大家一定注意, 那些只受约翰的洗的人,往往就会沦为控告者;而所使用的控告资源和逻辑,都是世俗小学的知识和逻辑。事实上,如果一个基督徒仅仅认罪却不侍奉主,这样的人只有一个结果:更骄傲地吃人,因为“属灵”的人更加百无聊赖。但是,奉主的名受洗又领受圣灵的人,“就说方言,又说预言”。关于方言,我们谈过这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示众传福音的能力。“又说预言”,其实质是传讲和见证基督。换句话说,受圣灵洗礼的人,话语中心不再是人,而是基督。一个经年累月传讲人或某人那点破事儿的人,最多是亚波罗的学生,绝非基督的门徒。

二、赶鬼(19:11-20)

8 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神国的事,劝化众人。 9 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10 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 11 神借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12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13 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14 作这事的,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15 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16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17 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18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 19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20 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

1、圣灵的宝剑

亚波罗的问题只是人性对福音的捆绑,现在我们来认识魔鬼对福音的阻挡。或者说,属灵争战真正的仇敌不是人,而是那空中掌权者。所谓拯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魔鬼权势下的人拯救出来,但魔鬼会因此起来疯狂地报复传道人和教会。我们需要在这个语境下重读以弗所书6:10-17,“10 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11 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12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两争战原文都作摔跤) 13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14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15 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16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17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这段经文至少有两个基本真理值得强调。第一、福音总是面对属灵争战,对象是魔鬼。第二、争战得胜的方式只有一条,就是圣道。所谓“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是“真理”与“称义”(δικαιοσύνη)、福音与信心(原文就是信心,πίστις)、救恩与神的道。总而言之,教会争战的武器就是神的道。

而在这段经文中,按交叉结构,前后讲论的就是神的道。起初保罗靠神的道争战(6-10),后面说“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20)。保罗的禾场首先仍然是犹太会堂,他显然是想得更多的人。保罗在以弗所犹太会堂讲道的时间是“一连三个月”。由于犹太人的刚硬(σκληρύνω,罗马书9:18,申命记2:30;出埃及记7:3;希伯来书3:8等)、不服(ἀπειθέω,约翰福音3:36等)并且在众人面前的毁谤(κακολογέω在这里是动词分词,马太福音15:4,马可福音9:39),按惯例保罗离开他们。想象一下以色列人沦为过去他们反对的法老(心里刚硬),实在令人感慨万端。基督徒若不警醒,若任凭嫉妒泛滥,就会落到这种境况之中。保罗在以弗所第二个禾场是“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在推喇奴的学房:ἐν τῇ σχολῇ Τυράννου τινός,in the school of one Tyrannus。我们对推喇奴知道的很有限,可能是人名,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元首、君主、王子等(在约瑟夫的古代史以及其他人的著述中,推喇奴就是人的名字)。在他前面是代词τις,意思是“某一个”。σχολή可以指学校,也可以指休息之时高谈阔论的地方。有一种可能,推喇奴有多家学园,而保罗进入的只是其中一个。当然,这个句子也可以作宽泛的解读,因为每一个罪人都是一个推喇奴。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污秽的灵常常捆绑高等学府和知识分子,理解这个背景对理解下面的赶鬼神迹是特别重要的。中西“大学”不仅充满了鬼魔的道理,而且充满了根本有病的人,或被鬼附着的人。

2、鬼魔的世界

圣灵的宝剑伤鬼无数,这是神迹奇事:“11 神借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虽然布尔特曼的“解神话”有些极端,但是在应用上也是可以借鉴的。首先,这世界充满了很多“根本有病”的人,而他们的背后就是魔鬼:“12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首先这个神迹是事实;但同时,也可以指这种情况:靠近传道人的人他们的一些“病”真的可以得医治。“病人”是动词ἀσθενέω的分词,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就是软弱无力(使徒行传20:35)。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特别软弱的地方,或根本有病的地方。而第二个“病”原文是νόσος,主要指病的外在症状。所谓恶鬼,就是各种“邪恶的灵”(τά πνεύματα τὰ πονηρὰ,the evil spirits);心不正(使徒行传19:21)。形容词πονηρός的基本含义是被重担压迫的,引申为邪恶的,坏的。的的确确,人很多邪恶的言行,可以临床到某处重担。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的邪恶都来自某种重担:极端伤害或欲望受挫。魔鬼愿意使用人心灵的重担,然后可以顺利而成功地捆绑这些人,使他们作撒旦的奴仆,就是控告、说谎、杀人、阻挡。这里的邪灵是复数,也说明魔鬼的手段很多,防不胜防。

其次,魔鬼不仅使人“发病”,也怂恿人自以为神,冒充基督,妄称主的名。撒旦的差役不仅自己犯罪,而且控告别人犯罪;他们不仅控告别人犯罪,而且以神的名义审判别人的罪。“13 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14 作这事的,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15 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16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两种撒旦的差役,第一种是“被恶鬼附的人”;第二种以“医治”第一种罪人而妄称主名的“犹太人”。而后者,结果更为可怜——他们要赶的鬼,结果进一步附到他们自己的身上。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幕就是目前“生命季刊”和“神州传媒”之间的争战的属灵本质。一方面,后者至少在神学上已经被鬼附着了,而在传另外一个福音。另一方面,前者的调查和审判具有更明显的魔性特征。他们只是接受约翰洗礼的人,然后只是“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他们是“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他们只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传人。他们也是“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或哥林多书信的只言片语,像神一样“敕令”(ὁρκίζω)天下。但他们的报告显示,“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魔鬼实在认识他们是谁:“你们却是谁呢”。”2015年的春天,“裤裆调查团”以在全世界面前裸奔的结局收场。这事儿在当年整个以弗所都知道了:“17 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神的确允许这件事发生了,有祂的美意,一方面,所有人都惧怕;另一方,基督的尊名被传开了,带领更“有问题的基督徒”进一步认罪悔改归信基督:“18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风波不会跌倒真正的基督徒,反而会坚固和更新他们。

第三,魔鬼的使者也靠“邪术”骗人赚钱,名利双收:“19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显然,多年来这些人出版了很多福音刊物或福音音像制品。赚了很多钱,也收取了很多奉献。他们一方面成功地把禾场变成了市场;另一方面成功地把信仰变成了文化,或者,的确把教会变成了舞台,而且分门结党,帮派垄断。τὰ περίεργα πραξάντων,who used curious arts。动词分词πράσσω的基本含义是“忙碌于”,常指与金钱和商业有关的公共行为(路加福音3:13,19:23);甚至指卖耶稣以赚钱(路加福音22:23),以及与控告和审判有关的行动(路加福音23:15,23:42)。约翰福音则专门用这个动词指作恶犯罪(约翰福音3:20,5:29)。换句话说,这些人像外邦人一样忙忙碌碌地作恶赚钱谋取名利;区别是,他们通过律法主义的控告来赚钱得名。你若知道保罗华许和王牧师,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无论是专著、书刊还是影碟,名牧出版的目的就是赚钱。有人谈到“工人得工价”是他应该的,但他们忘记了奉献真理的一个前提:这里的工人的的确确和奉献的人有牧养的关系,一方面,这主要指教会内部;另一方面,教会外部仅仅限于某种特别的牧养关系,而不是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有个字需要原文释经,才能别开生面。这个形容词构成在这里当作名词使用,中译行邪术的人。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翻译遮盖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重来。第一个形容词是περίεργος,意思是小题大做的和不务正业的,中文翻译成“邪术”。但圣经中的“邪术”一词并不用这个字。显然,这个字的本意比邪术更贴近生活。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另外一次只出现在提摩太前书5:13,“并且她们又习惯懒惰,挨家闲游。不但是懒惰,又说长道短,好管闲事,说些不当说的话”。中文在这里将这个字翻译成“爱管闲事”。我曾经用“属灵寡妇”得罪过这种“基督徒”。按圣经的语境,何为传道人或基督徒的不务正业呢?他管上帝和别人的事,而且鞠躬尽瘁,日理万机;却把大使命忽略了。当然他们很“邪”,因为他们的推波助澜是有名利目的的。这些“黑马”当然是有一定恩赐的,能写一些书(βίβλος)。但我们今天也知道,在基督之外的这些“著作”,基本上就是“骂人方式的文字摆摊”。这些作品只需一句“书评”就可以了:“爱管闲事”。我对中国作家和基督徒作家的深刻认识,已经足以配称为他们的首要公敌了。然而圣经还是本着怜悯地坚持劝勉他们,他们的“著名作品”唯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用火焚烧 。本人和本教会也愿意为所有作家提供火炉,事实上,几年来,我们的讲道台就是一个火炉。κατακαίω在这里是imperfect,这火是不灭的,如圣殿中的灯台(马太福音3:12)。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者有人应该是推喇奴学房的“著名学者”。

三、冲突(19:21-41)

1、冲突的时间(21-22)

21 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22 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

感谢主,使用圣灵的宝剑在以弗所成功消灭了魔鬼的三大使徒:根本有病无药可救的人,妄称主名的人,和基督徒作家以及出版商。然而魔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紧接着,爆发了残酷的冲突。首先我们看魔鬼进攻的时间——在保罗即将踏上新的传道之旅的时候,魔鬼要借着这场风波成功延缓或阻拦保罗的事工。“保罗心里定意”,这个“心里”原文是灵里(ἐν τῷ πνεύματι,in the spirit,)。保罗是靠着圣灵计划再去欧洲,然后再度返回耶路撒冷去,然后从耶路撒冷“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保罗的计划的的确确是从圣灵来的,因为这个计划虽然屡遭拦阻,却最终完全成就了。实际上21节已经预告了使徒行传余下的全部内容。保罗对这次福音之旅作了一些预备:“22 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有时候,你越是精心预备的事工,越可能面临魔鬼的破坏。所以在保罗还没有动身前,他所在的以弗所就“爆发了大规模抗议”。这场抗议如果按魔鬼的计划,是足以消灭保罗,因此彻底阻拦他的欧洲之行的。

2、控告的方式(23-27)

23 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24 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 25 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 26 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作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27 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销灭了。

首先,这是一场鬼魔浩大的骚乱(τάραχος,使徒行传12:18),起因不是道德丑闻,而是“因为这道”。其次,控告的原因是为了钱。控告的发起人是一个银匠,他就是一个小市民或商人。Δημήτριος的意思是“我属谷神”(belonging to Ceres);Ceres本是罗马神话中的农业女神。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讽刺意味,因为这个曾经宣誓属于Ceres女神的邪教徒,如今同样是为了钱财的缘故,“皈依”了亚底米女神。这些只贪爱钱财的人,总是会为了钱财这个偶像,不断弃绝他们曾经拜过的任何偶像。保罗所传的福音,对邪教企业的毁灭是釜底抽薪的;无论是政治偶像还是宗教偶像,福音把他们都还原为谎言。一方面,异教的合法性被彻底终结;另一方面,伪造合法性而催生和兴旺的市场,被彻底瓦解。不过我个人愿意相信这位底米丢应该就是约翰三书1:12中的基督徒“低米丢”。福音实在伟大,魔鬼的儿子可以靠着恩典成为上帝的子民。再次,控告者底米丢不仅仅诉诸人们的商业神经或“事业”损失(μέρος,份额,“股份”),也要利用他们的宗教感情和民族传统。亚底米煽动说,以弗所人以及“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的宇宙真理或核心信仰正在被亵渎和颠覆。因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亚底米。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魔鬼的谎言包括夸大,因为当时普天下的人基本上没工夫搭理谁是亚底米;信她的也就那么几个“落后国家”。 不仅如此,诸位应该知道,邪教头目或异教的神,他们的“威荣”是需要依靠政治暴力或群众运动来捍卫的,这足以证明他们不过是偶像,而与我们的神针锋相对。我们所信的神,在被毁谤和杀害的时候,嘱咐门徒要饶恕。我们的神要我们这样荣耀祂:传道,相爱。我们的神保留最后审判权,憎恶罪人代祂行道。

3、骚乱的现场(28-34)

28 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阿。29 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30 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31 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32 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33 有人把亚力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力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34 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阿。如此约有两小时。

众人总是容易被煽动的,商人和乌合之众是魔鬼常常得心应手的工具。于是众人就“怒气填胸”。他们的口号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四个伟大的亚底米啊!我们什么国的缔造者啊!我们以弗所的亚底米是全世界的大救星,是三分之二人类的希望!以利益为驱动的宗教狂热,是不能轻易平息的。于是这场动乱或轰动(σύγχυσις,confusion, disturbance)席卷全城。控告者及人民群众要开批斗大会,但保罗有幸逃脱(在这里诸位也可以思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起初圣灵禁止保罗去亚西亚传道;以弗所是亚西亚的省会)。被抓的是保罗的两位同工。刑场设在以弗所著名的戏园,因为那里才能众目睽睽。在某种意义上,戏剧和戏院(θέατρον,a theatre)都是希腊人的发明,只是娱乐场所如今变成了上帝仆人的审判法庭(哥林多前书4:9;希伯来书10:33)。群众审判只是有两个特点。第一、“纷纷乱乱”。圣灵说教会崇拜应该按秩序进行,因为神愿意安静,不愿意混乱。但世界之人的聚集总是混乱不堪。应该想象一下中餐宴会的现场,或中国人的研讨会,你就身临以弗所其境了。魔鬼愿意乱中取胜。第二、乌合之众的骚乱,具有“谁说都不听”的特点。犹太人亚历山大本来要起来作意见领袖的,或趁机推荐一下律法主义的教义,但同样被外邦人民的汪洋大海淹没了。有时候,人民就是一群愤怒而丧尽理性和天良的猪群。至于这位亚历山大是否就是保罗的著名仇敌铜匠亚历山大,尚无定论(提摩太前书1:20;提摩太后书4:14)。不过我个人愿意相信他们是同一个人。在以弗所铜匠和银匠的工作性质差不多,所以他们在反对保罗的问题上应该可以成为朋友。换句话说,这是犹太人的铜匠和希腊人的银匠之间的合作。

4、风波的平息(35-41)

35 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36 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37 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毁谤我们的女神。 38 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作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39 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40 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41 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于是政府出面了。政府从来不是有理阶级,而是有枪阶级。不服也得服。不过上帝也使用政府的权威,为福音铺平道路。站起来的是“有关部门”的发言人或书记。γραμματεύς就是犹太人的“文士”;在罗马帝国,大约相当于“政府秘书长”之类。他的使命是让稳定压倒一切。“安抚”(καταστέλλω),即使之沉落,使冷静、降温、安静(使徒行传19:36)。应该说这是一位很成熟的好干部,拥有丰富的维稳经验。他先讨好以弗所人民的宗教感情:你们所信的的确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而且既然伟光正,就是打不到的;这叫执政自信。其次,政府说,基督徒们并没有触犯刑律,这当然也是事实。第三、总书记给控告者开了一道法制的渠道,使他们可以继续在法律框架内继续控告。最后,书记说这样的骚乱没有任何好的结果,这包含着一种威胁:“我们难免被查问”。καὶ γὰρ κινδυνεύομεν ἐγκαλεῖσθαι,For we are in danger to be called in question;因为我们身处被审问的危险之中。动词κινδυνεύω指生命或信仰陷入灭没的危险(路加福音8:23;使徒行传19:27;哥林多前书15:30)。这危险是指政府根据控告而进行的审问:动词ἐγκαλέω就是这个含义了(使徒行传19:38,23:28-29,,26:2,7;罗马书8:33)。政府软硬兼施,以弗所骚乱最终平息了。不过我们知道,政府背后有神的旨意——让神的仆人继续前行。

四、复活(20:1-16)

1 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2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或作众人)然后来到希腊。3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4 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 5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 6 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在那里住了七天。 7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掰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8 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9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10 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11 保罗又上去,掰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12 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得的安慰不小。 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14 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15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 16 乃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1、天路的同行者

这段经文可以放在交叉结构中。1-6讲保罗从欧洲返回亚洲,有众多同工随行;与之呼应的13-16告诉我们保罗离开特罗亚,辗转到了米利都,并那里邀请以弗所教会的众位长老前来聚集。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在特罗亚复活的神迹。我们先看保罗风尘仆仆的行程。圣灵用θόρυβος来定义这场骚乱,θόρυβος的基本含义可以参考马太福音26:5和27:24以及马可福音5:38。罪人缺乏自组织能力,这也是一种罪。但这事被平息了,保罗得以按计划进入欧洲。然后从那里再返回亚洲和叙利亚。以弗所骚乱没有激发保罗在以弗所的政治热情,他继续前行,走正路。从欧洲回来,保罗即将踏上殉道之旅:“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我们下文会详细讨论这种殉道精神。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明知保罗返回叙利亚面临殉道的命运,这次跟随保罗同行的同工,却空前地众多。除了路加医生和保罗本人,这里共点名提到了七位基督徒:希腊群岛上有所巴特(Σώπατρος,saviour of his father)、亚里达古(Ἀρίσταρχος,the best ruler;使徒行传19:29,27:2;歌罗西书4:10;腓利门书1:24)和西公都(Σεκοῦνδος,fortunate);西亚的有该犹(Γάϊος,lord;使徒行传19:29;罗马书16:23;哥林多前书1:14;约翰三书1:1)、提摩太、推基古(Τυχικός,fateful;以弗所书6:21;歌罗西书4:7;提摩太后书4:12;提多书3:12)和特罗非摩(Τρόφιμος,nutritious;使徒行传21:29;提摩太后书4:20)。这些同工基本上都是和保罗同生入死的弟兄,或者一同遭遇逼迫和患难,或者一同入监。

路加说这七位同工先到了亚西亚的“特罗亚等候我们”。而路加和保罗则度过了犹太人的除酵节或逾越节之后,才从腓利比启程到特罗亚。有释经者说,保罗过了逾越节之后才从腓利比启程,表明他仍然忠于犹太人的传统。这个说法看来有些问题。因为若严格按犹太人的传统,逾越节是应该或必须返回耶路撒冷的。所以说这一次保罗可能没有按犹太人的传统返回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这可能也是耶路撒冷犹太人要报复他的理由之一(马太福音26:17;路加福音22:1;使徒行传12:3)。所以我的结论正相反,此时保罗似乎更彻底地远离了犹太主义的传统,包括对逾越节的看法和对安息日的看法。关于前者,可以参考哥林多前书5:6-8,“6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7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8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或作阴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而关于安息日,可以参考下文“七日的头一日”,以及Didache(Διδαχή,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这卷书的相关见证。 在这方面,基督教的极端安息日运动,既不真正了解圣经,更不了解初代教会的传统。

2、犹推古的复活

在特罗亚发生了一起重要的复活神迹。这个神迹发生的时间是“七日的第一日”。对传统教会来说,这节经文是初代教会聚会从犹太安息日向主日转变的重要证据之一。七日的头一日,就是今天的星期日(路加福音24:1;哥林多前书16:2)。而这一天,特罗亚的教会“聚会掰饼”,这应该是一次正式的主日崇拜。一方面有圣餐礼,一方面有保罗的讲论(διαλέγομαι)。聚会持续到深夜,发生了犹推古“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摔死的惨剧。首先我们知道,这次聚会应该是在一个大户人家,这是一座楼房,“有好些灯烛”,如主的筵席(马太福音25:1)。灯火通明也可以排除任何人对接下来复活神迹的怀疑。其次,Εὔτυχος的意思是“幸运的”,他应该是特罗亚本地的一个少年人。最后,他的坠楼而亡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事件”,不需要作任何解读。当然这里免不了一些对基督教的攻击——上帝在这里却有人摔死了。而一些释经家在这里做了太多的强解。比如窗台代表险境(犹推古坐在窗台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聚会的人太多了,而这个叙述显得整个事件更为真实;参考哥林多后书11:33)、困倦代表软弱等等。我不愿意这样理解。一个孩子在天父面前应该是他自己;而保罗讲了整整一夜,恐怕就是成年人也会昏昏欲睡的。不仅如此,这些灵意解经把我们的上帝塑造成一个睚眦必报的偶像,完全忘记了耶稣说的话: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所以犹推古的困倦太人性、太正常了。

当然我们知道,这事发生也是神允许的——上帝要借着保罗的手将复活的信仰见证给特罗亚和全世界。保罗复活犹推古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想到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但这更是主耶稣的行动(马可福音5:39,)。先知的相关事迹还不仅仅限于他们怎样复活寡妇的孩子和书念妇人的孩子(列王记上17:21;列王纪下4:34),诸位应该详细阅读列王纪下 1:1-18。根据这些经文,犹推古的复活传递了三个基本真理。第一、以色列人的神,或我们所信的神,就在这里。第二、我们的神就在我们的聚会当中。第三、我们的神是复活的神;不仅他自己复活了,而且要让所有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风波并没有影响在场的人信心,聚会继续进行,直到天亮。因为“妇人对以利亚说,现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华借你口所说的话是真的”(列王记上17:24)。这起复活事件前后都有说了“掰饼”的事,应该是强调罪人的复活根基是耶稣的舍命和复活。

最后我们在返回交叉结构,看风雨兼程的保罗。“1 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2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或作众人)然后来到希腊”;“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14 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15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 亲爱的弟兄姐妹,“走遍了那一带地方”,“他自己打算要步行”,这是什么意思呢?保罗即将踏上殉道之路,在死前,这位神的仆人渴望将有限的生命全部放在传道上。尽快能让更多的人听到福音,尽快能在更多的地方建立教会。这一幕实在令人感动。很多世俗小学的作者们这样文学:假如我的的生命还有一天,我应该如何?他们常常设计和试探我们:把尚未有机会犯的罪赶紧完成。没有吃的东西吃一口,没有玩的东西玩一下,没有去的地方去一次,或者,絮絮叨叨着世界里没有完成的人情世故、苏格拉底死前说要还钱,言必称希腊的人以为显学。其实这有什么高风亮节呢?你早就该还钱了。然而基督徒不是这样度过余生的。保罗的见证帮助我们,怎样更有意义地“走遍”我们生命剩下的地方。我们应该“步行”,充满爱心地向经过的每一位邻居传讲福音,直到这样死去。昨天我给国内一位学员写信:我剩下的血就洒在那里吧。另外,与“步行”对应的是“越过”——避免陷入政治骚乱,也不想干扰以弗所教会的事工。

五、赴死(20:17-38)

17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18 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19 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20 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21 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22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23 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24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25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神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26 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27 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的)。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30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31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32 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3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34 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35 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36 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37 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38 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1、教会根基

可以把米利都这场聚会看成一场“同工特会”,与会者是使徒保罗和以弗所教会的众位长老。保罗的这篇讲论可以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回顾过去(18-28);其次是展望未来(29-35)。而这两者的内容存在平行关系:牧者(18-24)-圣道(25-27)-教会(28);豺狼(29-30)-圣道(31-32)-教会(牧者,33-35)。我们先讲第一部分内容。首先,是传道人本人的生命见证(18-19);这个个人生命见证包括两个方面:用谦卑和流泪侍奉主;遭遇谋害的试炼。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任何处境下,传道人必须传道,即传扬全备的福音,并且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以传道为本,而传道的中心是劝人信靠“我主耶稣基督”(20-21)。即使将在耶路撒冷遭遇迫害(22-24),仍是为了福音:“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其次,中间部分,重申多年来传讲的圣道,这是信仰的根基,而且有关永生和永死(25-27)。第三、对教会的强调(28)。保罗劝勉这些牧者记住自己的圣职,承担牧会的责任:“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的)”。这里对教会的定义令人敬畏:“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因此任何人不能藐视和败坏教会。哪怕你对牧者或教会中的弟兄姐妹有意见,你仍然没有权利拆毁和搅扰教会。值得强调的是,“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的动词“立”,在这里用的是“过去式”,这些长老或牧者已经被按立了,以弗所教会拥有了自己的牧者;因此保罗这次没有去以弗所也是有道理的。

2、面对群狼

然后我们看保罗对以弗所教会未来的预言与教导。首先,会有狼来践踏教会:“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这“凶暴的豺狼”(λύκος这里用复数)显然是撒旦的使者。耶稣用凶暴这个字来形容法利赛人加给别人的律法主义重担(马太福音23:4;23:23)。而耶稣在马太福音7:15这样谈论过狼:“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而耶稣也预言祂的仆人的处境就是羊入狼群(马太福音10:16;路加福音10:3)。而狼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不爱惜羊群”——他们掀起任何风暴,完全不顾及羊群本身的利益。约翰福音10:11-14所谈论的狼:“11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12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13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14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狼奔一定豕突——狼的侵入会引起教会的猪群起来起哄,将风波扩大:“30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常见的情况是,狼来了,然后猪狗都起来,加入对教会的败坏。其次、保罗教导在这种狼奔豕突的风暴中,教会应该怎样靠主的圣道站立得稳:“31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32 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靠主的道还有这样的意义:即使在风暴中仍然坚持传道,神会为你争战。最后,保罗指着自己教导牧者怎样牧养教会;特别是,当风波来临,牧者怎样平静风海。重要的是胜过贪婪、律法和钱财的试探(33-35)教会风暴的人性根源是:贪爱世界和贪图名利的人,特别是因此失败的人,会在风暴中大肆报复,并用律法来报复(针对“软弱的人”,ἀσθενέω。19:12)。而钱财和软弱常常是攻击的入口。扶助软弱,还是利用软弱,正邪立判。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引用的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在福音书中并没有,这也证明,耶稣确实向保罗亲自显现,并亲自教导过他。

应用:以弗所书的基本教导

保罗约在主后60-61被羁押在罗马监狱,从那里他委托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一起送给亚西亚两间教会两封书信,这就是两封狱中书信: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当然,这不是以弗所教会从使徒那里接受的第一封重要书信;启示录七封书信中的第一封,也是给以弗所教会的。在那里,耶稣借着约翰的笔,这样责备以弗所教会:“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示录2:4)。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以弗所教会一直是属灵争战的重要战场,圣灵要从那里向普世教会喊话,让他们都能从以弗所的书信中学习我们信仰最基本的道理。以弗所书的基本教导可以通过对这卷书基本结构的分析加以把握。这卷书可以分成这样两大部分:1-3章讲称义和上帝在基督里的救恩;4-6章讲基督徒在基督里成圣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以弗所书可以进一步结构如下:

前言:1:1-2

1-3:上帝与我们的垂直关系:称义。

1、神的预定(3-14);教会是基督的身体(15-23);

2、神赐信心(1-18);教会是神的国和家(19-22);

3、神的差遣(1-13);教会是爱心的团契(14-21);

4-6:我们在基督里的横向关系:成圣。

教会的合一(4:1-16);

个人的更新(4:1:17-6:22)

结语:6:23-24

从上面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见上帝对儿女的两大心意:个人得救与教会建造。这是基督教信仰的两个基本关切。一方面,这个关切排除了基督徒的社会关怀文化关怀;另一方面,这个关切排除了各种形式的反教会的异教传统。面对以弗所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基督徒进入世界中的每一座城市,唯一的正业就是靠着圣灵借着福音的事工将罪人拯救出来,然后靠着圣灵将他们建造成基督的教会。特别能体现这个核心真理的,是以弗所书整卷书的中心经节,即以弗所书3:20-21,“20 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21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请大家注意,世世代代,基督徒要荣耀神,或神被荣耀,神所悦纳的方式是藉着教会!一些基督徒从来不重视教会;另外一些基督徒进入教会有自己的所求所想,但神借着教会要行两大神迹。第一、将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福分赐给我们;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弗所书余下的内容就是答案,你会不知不觉开始新生活,并且是神所悦纳的生活。第二、神借着教会被荣耀,让整个世界知道我们所信的是谁。这也包括教会遭遇风暴之时的见证。任何社团都有内战,但教会遇到这些骚动的时候,你们怎样反应,涉及神的荣耀。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出反应呢?3:21有一句话就是答案:By Christ,靠着基督。每一次遇到挑战和选择,我们首先应该返回圣经,并思想这个问题:如果耶稣遇到这个问题,祂会怎样?祂爱什么,祂恨什么,祂逃避什么,祂坚持什么……

事实上,亲爱的弟兄姐妹,耶稣在场;祂就在我们中间,就在船上,就在祂的教会中。主啊,求你怜悯。阿门。

任不寐,2015年3月8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